五代十國之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指的是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后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后周初戰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于扭轉戰局,此戰以后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五代十國之高平之戰,希望對你有用!
五代十國之高平之戰圖片
高平之戰戰役起因
五代后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養子柴榮(后改稱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漢主劉崇聞訊,十分高興,他認為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他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二月,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余及步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到達晉陽(今太原),北漢主以張元徽為先鋒,領兵三 萬,聯合進逼澤、潞二州,后周澤潞節度使李筠穆令以兩千步騎抵御聯軍,在太平驛(今襄垣西北)被打敗。聯軍乘勝包圍,除留少量部隊圍困潞州(今長治)外,大部隊 長驅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后周。
周世宗教得到入犯警報,決定親征抵抗,親率周軍北上太行,迎擊契丹北漢聯軍。三月十日,周軍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 封)出發,周世宗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超領精騎居中,與聯軍對峙,張永德領禁兵緊隨世宗。而聯軍的部局是:北漢末劉崇居 中軍,將臺設渠頭村;大將張元徽領左軍,將臺居東,在高都鎮東嶺村;契丹楊袞領右軍,將臺居西,在巴公鎮宮莊村。陣容嚴整,擺出決戰的架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入侵之敵,后周軍隊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在澤州(晉城)境內建立了保證軍需供給的府庫和后勤管理機構——管理院,分別位于今府城村和管院村。
高平之戰戰役背景
高平之戰是后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它最終以周世宗大獲全勝而告終。
五代后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后,后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后,對于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于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后漢乾祐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斌、史弘肇、王章。然后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使者率領人馬搜捕幾個大臣的親戚朋友,進行屠殺。
郭威也是顧命大臣之一,當時任樞密使兼侍中,統帥大軍坐鎮鄴都防 御契丹。隱帝派人將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殺死,連嬰孩也不放過。又派密使向軍領傳旨,要他們誅殺郭威。但是消息走漏,郭威率領大軍回師大梁,興兵問 罪。由于隱帝此事處置失當,使得大部分將領對郭威等人的遭遇都很同情,所以一路上的守將都望風迎降。郭威很順利的挺進都大梁外圍。隱帝再次不顧太后的勸 阻,執意親自統帥人馬和郭威交戰。結果前鋒慕容彥超失利,大多數將領率領軍隊投降。隱帝倉皇逃走,路上被追兵殺死。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后及大臣商議打算立漢高祖的義子,后漢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武寧節度使劉赟為皇帝。然后郭威起兵入都,弒君作亂,無論是有多大的委屈,這個罪名也無法洗脫了。郭威趁朝廷派他防御契丹的機會,在澶州上演了黃袍加身的鬧劇,由部下擁戴他當了皇帝。而劉赟已經到達宋州,就被郭威的部將派人囚禁。郭威入大梁稱帝,改國號為周,郭威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不久郭威在宋州將劉赟殺死。
后漢的河東節度使劉崇接到劉赟被殺的消息。即皇帝位于晉陽。仍用國號漢,也就是歷史上的北漢。北漢皇帝一即位,立刻派使者向契丹稱臣求援。后周廣順元年十月,契丹發兵五萬和北漢聯軍南下,圍攻晉州。后周守將頑強抵抗。年底,后周的援軍逼近,契丹軍先撤退,北漢軍隊撤退不及,遭到追擊,損失很大。這一戰,使得北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南下。
高平之戰戰爭經過
一 切準備停當后,周世宗率軍進入澤州(晉城),受到將士們的熱烈歡迎,以至他乘坐的車輦被圍住,許多士兵要一睹皇帝風采,他便從車輦走下,和士兵見面,爾后 上車,因而這會見之地后來被封稱為下輦村、上輦村。三月十八日,周世宗在臨澤村(紀念皇帝臨澤州之意)檢閱了自己的軍隊,講了許多鼓舞士氣的話,便率軍北 上,經上村、大車渠,與北漢契丹聯軍在巴公原相遇。三月十九日,雙方發生激戰。
戰爭開始時,后周旗開得勝,北漢兵受挫。但后周后續部隊未以,以少擊多,處于劣勢。北漢主劉崇見周兵不多,驕矜輕 敵。契丹楊袞觀望周軍陣勢后對劉崇說: “強敵也,未可輕動。”劉崇不以為然,憤憤然說:“時不可失,請公勿言!”楊大怒而去年。劉崇命張元徽進攻后周右軍,交戰未幾,周右軍指揮樊愛能、何徽便 敗下陣來,倉皇逃跑,陣腳大亂,千余兵座降漢。
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宿衛將趙匡胤見此情景,站出來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 又讓禁兵將領張永德率弓箭手搶占左邊高地。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周世宗親臨督戰,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局面很快轉危 為安。周世宗領兵沖進劉崇營帳,劉崇急令張元徽策馬迎敵,突然馬倒,后周兵涌其斬殺。北漢兵見主將陣亡,陣腳大亂。劉崇舞旗收兵,也阻止不住,大敗。 契丹楊袞怒劉崇不聽勸告按兵不動,全軍而還。而劉崇狼狽逃竄,次年,憂病而死。
戰爭影響
高平大捷后,稍作休整,后周軍隊在澤州的巴公原(今晉城市郊北)新龍山設宴慶功,將山腳下村命名為下元慶,并根據地勢方位將周圍三村分別稱為上元慶、東元慶、西元慶。
周世宗為了總結治軍經驗,在巴公附近的西澗村講治軍有“四義”(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的道理,后人將此村改稱四義村,因其分東西村,便分稱東四義、西四義。
北漢軍大敗逃竄,后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殺過高平城才鳴金收軍。三月二十一日,后周軍隊進入休整軍隊,斬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余人,軍威大振,以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士兵有升為軍主、廂主者。
高平之戰是歷史上的有名戰役。此后,周世宗選賢任能,南征北戰,掃平割據,為以后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高平之戰后,周世宗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余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重賞高平大戰中的功臣。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贊他的智勇。周世宗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自高平一戰,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于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經過這次整頓,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斗力。
高平大戰直接關系了后周的存亡興衰。在右軍已經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的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局。周世宗此舉,膽識勇猛不亞于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斷的親征, 或者在危急時刻先行逃跑,歷史都將改寫。
從高平一戰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膽識的將領,整頓了禁軍,勵精圖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連收復了幾個州郡,增強了后周的國力,擴大了后周的國土。為以后宋的統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周世宗是五代中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就高平一戰中的表現,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時間太少,不然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因為高平大戰中的出色表現而一舉成為后周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駕馭那些功勛卓著的將領。趙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后周效力,屢建功勛。然后周世宗一死,趙匡胤就得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趙光義憑著周世宗打下的基礎,最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