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滅后梁之戰介紹
后唐滅后梁之戰是開平四年(910年)至龍德三年(923年),后唐與后梁為爭奪黃河下游廣大地區統治權而進行一系列的作戰。下面帶大家去看下后唐滅后梁之戰。
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急召諸將商討對策,拒絕與梁議和及劃河為界的主張,采納謀臣郭崇韜之計,決定乘虛襲擊汴州。龍德三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親率大軍由楊劉渡河,初三,進至鄆州,以部將李嗣源為前鋒。
當夜越過汶水,次日晨與梁將王彥章相遇,一戰而勝,并克中都(今山東汶上),擒王彥章。他又采納李嗣源關于兵貴神速、急趨汴州的建議,命其率前軍當夜出發,自率主力繼后。初七,進至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梁守將不戰而降,朱友貞見援兵無望而自殺。初九,唐軍至汴州,王瓚開門出降。十二日,段凝率軍五萬到封丘(今屬河南)請降,后梁滅亡。
主帥比較
李存勖在父親李克用死后整頓軍紀收攬民心,鞏固后方,從而提高了國力,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李存勖還善于重用將領,如 周德威、 李嗣昭、李嗣源、 李存審等人,都是勇猛善戰的大將,他都賦以重任,特別是李嗣源。對文臣也是如此,重用忠誠而又有謀略的 張承業便是一例,張承業不但保證了軍隊后援,還曾協助李存勖除掉了 李克寧叛亂,鞏固了他的地位。相比之下,朱溫父子卻遜色得多,朱溫隨意兼并河北諸鎮,濫殺無辜,導致合兵地區歸附唐軍一方,弱己強敵。他的兒子朱友貞也很無能,不懂用兵之道,更沒有雄才大略,危難之際不善用人用將,終于將自己和后梁一起推向了滅亡。
戰略先進
在古代,騎兵的機動力具有重大優勢,而李存勖更是使用騎兵的高手。他善于揚長避短,充分利用騎兵野戰優勢,避免攻城消耗戰,總是誘敵出戰而予以殲滅。用騎兵直搗汴州更是最大限度發揮了騎兵奔襲的優勢,在奇襲途中,他不分一兵一卒,不戀戰,不守城,直搗目的地,一舉成功。
延伸閱讀:
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生前稱晉王,是后唐獻祖李國昌的第三子,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時,追尊他為后唐太祖。李克用年少時就很驍勇,軍對中稱他為“李鴉兒”。他長期割據河東,與占據汴州的朱溫對峙,戰爭連年,天佑四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改元開平。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梁爭雄。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