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朱溫簡介
朱溫(852-912),漢族,唐朝宋州碭(音當)山(今安徽碭山)人,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碭山午溝里。最初曾參加黃巢起義軍,后來降唐,被唐僖宗賜名全忠,在稱帝建立后梁時,又改名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在位時間:907-912年;謚號:神武元盛孝皇帝。廟號太祖,安葬地:河南伊闕縣。
朱溫幼時,隨母在蕭縣劉崇家當傭工。后參加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隨軍入長安。唐中和二年(882)正月,黃巢以朱溫為同州(今陜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溫叛變,降于唐河中節度使(今山西永濟西)王重榮,僖宗任命朱溫為金吾衛大,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次年,改宣武軍節度使(今河南開封),加東北面都招討使。四年,全忠與李克用等聯兵鎮壓黃巢起義軍。同年,宰相崔胤召全忠入關,殺死劫遷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昭宗還長安后,全忠盡誅宦官,廢神策軍,從此昭宗為全忠全權控制,成為傀儡。天佑元年(904)﹐全忠迫昭宗遷都洛陽﹐隨即遣人殺之,立其子(哀帝)。后又貶殺宰相獨孤損等朝官三十余人。
四年﹐朱全忠廢李代唐稱帝,改名晃,是為后梁太祖。都開封(后曾一度遷都洛陽),國號梁,史稱后梁。改元開平。也由此掀開了五代十國的篇章。
朱溫在稱帝前,對農業生產就比較重視,曾任張全義為河南尹,以恢復洛陽地區的生產。開平二年(908),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三年,朱溫與據有太原的沙陀貴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連年征戰,損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物,逐漸喪失軍事上的優勢。朱溫生性殘暴,濫行誅戮。晚年,因皇位繼承人未定,皇室內部矛盾尖銳。干化二年(912),為次子朱友珪所殺。
歷史評論
總結朱溫一生,在治理國家方面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這應該肯定。但朱溫的濫殺無辜,荒淫無恥也是歷史上極為突出的,為歷代人所不齒。稱帝后,對外作戰時,朱溫也實施了一套安邦定國的措施,以期大梁江山永固。朱溫轉變了只重軍事的做法,認識到民眾和土地對穩固政權的重要性。因此,朱溫盡最大努力去恢復生產,獎勵農耕,采取了一些與民休息的寬容政策,中原的經濟得到一些恢復。同時,為保證地方行政的順利,朱溫又下令給各地將領,不論其軍階多高,部隊多少,在行政事務方面一律居地方官之下,聽從地方官吏管束、安排。
這樣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地方治安的穩定,使軍隊的作用發揮在保民上,而不是割據一地擾民亂國。朱溫又吸取唐末地方將領無法節制終成大禍的教訓,對手下大將嚴加防范,一旦有驕橫的人出現,立即除掉,或殺或囚,以絕后患。但朱溫卻沒有自己約束自己這種多疑和嗜殺的品性,相反,嗜殺自始至終還表現為濫殺無辜。朱溫對部下、戰俘、士人均濫殺成性。戰爭時期為整肅軍紀,利于調遣,從嚴治軍是應該的,但朱溫卻嚴得殘酷,殺得殘忍。五代時期的法律嚴酷得令人發指,在中國法制史上五代就是以法律嚴酷而出名的。為保證戰斗力,對待士兵極為嚴厲,每次作戰時,如果將領戰死疆場,所屬士兵也必須與將領與陣地共存亡,如果生還就全部殺掉,名為“跋隊斬”。
所以,將官一死,兵士也就紛紛逃亡,不敢歸隊。朱溫又讓人在士兵的臉上刺字,如果思念家鄉逃走,或者戰役結束后私自逃命,一旦被關津渡口抓獲送回,必死無疑。無獨有偶,現代史上的直系軍閥吳佩孚也是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以這種野蠻的方式提高戰斗力。只不過吳佩孚的“效率”更高,讓督戰隊手持大刀到前線執行任務,一遇退縮者,就地砍頭。吳佩孚就這樣在軍閥混戰中擴張自己的勢力,但最終敗在了勇猛無敵的葉挺手下,雖然槍斃許多連營長也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