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前蜀的歷史沿革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政權之一,王建所建,定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五代十國前蜀的歷史沿革,希望對你有用!
前蜀的建立與滅亡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 后入為禁軍, 光啟二年(886年),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年)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據(jù)西川。乾寧四年(897年),占有東川梓(今四川三臺)、渝(今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年),取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天復三年(903年),唐朝封王建為蜀王。后梁開平元年(蜀仍稱天復七年,907年),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天漢元年(917年),王建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見前蜀高祖王建)。
光天元年(918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繼位。同光三年(92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發(fā)兵攻蜀,王衍投降,前蜀滅亡。后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軍事
前蜀永平五年(915年),王建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將前蜀擴境至大散關。
政治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yǎng)子掌握,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社會生產(chǎn)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tǒng)治時賦稅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游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
前蜀高祖王建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五代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軍,成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因救護唐僖宗有功,成為神策軍將領。后被排擠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斷發(fā)展勢力,逐漸壯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為陳敬瑄所阻,于是開始攻打西川。歷經(jīng)三年苦戰(zhàn),王建奪下西川,被封為西川節(jié)度使。此后,王建接連擊敗黔南節(jié)度使王建肇、東川節(jié)度使顧彥暉、武定節(jié)度使拓拔思敬,占有兩川、三峽,取得山南西道,被封為蜀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jù)勢力。天復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王建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十二年,廟號高祖,謚號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前蜀高祖王建人物評價
司馬光:蜀主雖目不知書,好與書生談論,粗曉其理。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張?zhí)朴?唐自廣明之亂,天下凌遲,奸猾亡命之徒,攘袂誓眾於萑蒲之下,而所在橫潰。建於此時,乃與晉暉輩攘竊於許、蔡之郊,藏匿于墟墓之間,其暴固不足以警動郡縣。及抵罪被系,死在旦夕,而孟彥暉縱之使去,此豈獄吏知其必貴而佑之耶,抑天為之耶。遂能奮跡士伍,奔赴行在,忠義感激,誠貫白日,執(zhí)戈披銳,翼衛(wèi)乘輿于煙焰之中,其勤至矣。巨閹猜忌,自璧遷利,遂舉兵據(jù)閬,謀自全之計。洎陳、田召而不納,遂抗表請師,猶有勤王之節(jié)。韋昭度章句書生,柔雅醞藉,非有將帥之才,駕馭之術。建察其可取而代,中以機智,奪其符印,遂摧敵克城,節(jié)制全蜀,而納貢述職,道不絕使。及梁祖受禪,非有湯、武、高、光之德,建誓師雪恥,而為岐隴所阻,自視才略不在梁下,其肯甘心俯首而為之臣耶!因僭竊位號,亦時使之然也。觀其委任將佐,擢用才智,撫養(yǎng)士卒,惠綏黎庶,勸課農(nóng)桑,輕省徭賦,始似如此。及其臨終顧托,至誠無疑,前視劉備,可以無愧。予嘗始終考究建之誠心,使朱全忠不篡,昭宗尚克享國,必不忍為鼎足之勢,此予所以不深罪之也。
王夫之:當是時,人各自以為君,而天下無君。民之屠剝橫尸者,動逾千里,馴樸孤弱之民,僅延兩閑之生氣也無幾。而王潮約軍于閩海,秋毫無犯;王建從綦毋諫之說,養(yǎng)士愛民于西蜀;張全義招懷流散于東都,躬勸農(nóng)桑;楊行密定揚州,輦米賑饑;成汭撫集凋殘于荊南,通商勸農(nóng)。此數(shù)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順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帥之罪罪王潮,不得以黨賊之罪罪全義,不得以僭號之罪罪王建,不得以爭奪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帥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專者,概可勿論也。非王潮不能全閩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兩川于已亂,非全義不能救孫儒刃下之余民,非行密不能蘇高駢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覬中原,以糜爛其民,與暴人爭衰王。以視朱溫、李克用之竭民肝腦、以自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豈不遠哉?
吳任臣:先主負驍雄之姿,奮不世出之略,智驅田、陳,力并楊、顧,北問罪于岐隴,南御侮于長和,功綦茂矣。而釁起蕭墻,戮及嗣子,何遇之酷也。卒之艷妻方處,母愛子抱,舍長立少,不再傳而失國,豈所稱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乎?嗚呼!廢立之際,顧不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