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的歷史沿革
吳越國(907~978),中國五代十國之一。錢镠所建。自公元907年立國至978年歸宋,共立國71年,三世五王。建都杭州。盛時疆域13州,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吳越國的歷史沿革,希望對你有用!
吳越國簡介
吳越國,是唐末宋初五代時期十國中的一國,由浙江臨安人錢镠所創建,以杭州為首府,越州為東府。占地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地圖如下)。其范圍包括今之浙江省十一個地市的全部與江蘇省的蘇州、福建省的福州。歷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納土歸宋,歷時近百年。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錢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略方針,重農桑、興水利,發展與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吳越國內一軍十三州的州縣名為:
一軍:安國衣錦軍。即今浙江省臨安市,是錢镠的誕生地,故特升為衣錦軍。
十三州:
杭州(西府):轄錢塘、錢江、鹽官、余杭、富春、桐廬、于潛、新登、橫山、武康十縣。
越州(東府):轄會稽、山陰、諸暨、余姚、蕭山、上虞、新昌、瞻八縣。
湖州:轄烏程、德清、安吉、長興四縣。
溫州:轄永嘉、瑞安、平陽、樂清四縣
臺州:轄臨海、黃巖、臺興、永安、寧海五縣。
明州:轄鄞、奉化、慈溪、象山、望海、翁山六縣。
處州:轄麗水、龍泉、遂昌、縉云、青田、白龍六縣。
衢州:轄西安、江山、龍游、常山四縣。
婺州:轄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武義、浦江七縣。
睦州:轄建德、壽昌、遂安、分水、青溪等五縣。
秀州:轄嘉興、海鹽、華亭、崇德四縣。
蘇州:轄吳、晉洲、昆山、常熟、吳江等五縣。
福州:下轄閩、侯官、長樂、連江、長溪、福清、古田、永泰、閩清、永貞、寧德等11縣。
吳越國的歷史沿革
吳越國創建人錢镠,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生;后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封其為越王。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
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
由于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镠忠于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從后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后唐滅梁以后,錢镠又向后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
時錢镠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
雖然如此,錢镠勤于政事,了解民間疾苦,如筑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頗得民心。932年,錢镠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公元941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后嗣位。947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978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吳越亡。從公元893年錢镠為鎮海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后存86年。
吳越國的文化
有關吳越文化的詳細記載是從春秋始,確切講是從句吳王壽夢(前585年)始,當時的句吳在壽夢的領導下開始強盛起來,他通過“朝周,適夢,觀諸侯禮樂”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讓中原人認識自己的國家。也就是此時起,吳越兩國成了晉楚相斗的國家,也因此而進入了逐鹿中原的角逐。
在壽夢以前,吳越民族一直在被北人視為“蠻荒”之地的南方平原上,他們“水行山處,斷發文身,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地廣人稀,火耕水耨飯稻羹魚,不憂饑餒”地生活著,并不被北方民族所了解,故一直被視為“蠻荒”之族。但當這個“蠻荒”之族日益強大后,他們又深感威脅,使出一切解數來壓制和分化它。
作為一個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吳越文化,自錢王創立以后,經三代五王的不懈努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錢王青少年時期讀書不多,只在暇時溫理《春秋》,兼讀《武經》,深知文化對保境安民的重要,因而當權后十分重視網羅文人學士,他廣開言路、“禮賢下士”、兼聽納諫,唐末名家皮光業、林鼎、沈崧、羅隱、武將杜陵、阮結、顧全武等都受到他的禮遇,羅隱成為他的重要功臣。佛學興盛更是吳越文化發展的一個突出標志,據《咸淳臨安志》統計,杭州有寺院150多所,素有“江南佛國”之稱,臨安的功臣塔,杭州的靈隱寺,余杭大滌山的天柱觀,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保淑塔等都是吳越時修建的。靈隱寺的彌陀石佛、摩崖石刻和石塔、鳳凰山的梵天經幢等吳越時期文物一直保持至今。
五代前后吳越地區文化名人數量的變化情況也可窺見文化發展之一斑。當代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古文鑒賞大詞典》中收錄的五代前文化名人86人,其中吳越地區為7人,占8%;
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114人,吳越地區為33人,占30%。現行高中語文課本中收錄的五代前名家30人中吳越地區僅有1人,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33人,吳越地區達11人,占30%,兩個30%當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吳越地區一躍而成為文化之都和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錢王本人不僅能征善戰,還留下許多詩文,詩文中多顯英雄氣概。不僅如此,他的書法也頗有造詣,擅長草隸,蜚聲中原。文化的發展、佛學的興盛,又促進了印刷業的進步,而印刷業的進步又加快了文化的發展。實際上杭州已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大印刷中心,所以活字印刷由錢塘人畢升發明也絕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