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太祖郭威生平
郭威(904年-954年),后周太祖,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后周王朝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951年2月13日,即位建元,國號周,史稱后周。他生性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后周太祖郭威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后周太祖郭威圖片
后周太祖郭威人物生平
折疊早年經歷
郭威,邢州堯山人,父親郭簡,曾為晉順州刺史,被兵死難。威此時僅數齡,隨母王氏走潞州 ,母親在路途中辭世。姨母韓氏提攜撫育,始得成人。
郭威18歲時,當地的澤潞節度使李繼韜招募兵士,他去應招,李繼韜見便收留他在身邊做“牙兵”(藩帥的親兵)。郭威長得很魁梧,勇力過人,李繼韜很欣賞他,有什么小的過失也經常遷就他。郭威好斗,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閑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后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終于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后來李繼韜被李存勖發兵滅掉,郭威也被收編進了后唐軍隊,入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折疊輔佐后漢
公元947年,劉知遠稱帝,建立后漢,之后攻下開封,定為都城。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位至宰相。不久,后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時受命,立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后漢隱帝。郭威被任命為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公元948年,隱帝劉承祐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柵筑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后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后,郭威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
折疊起兵立國
自后漢隱帝繼位后,就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于是在公元950年,隱帝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以企一舉鏟除前朝舊將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采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于是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隱帝見郭威起兵造反,并派兵抵御郭威。七里坡之戰,漢軍大敗,隱帝被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覲見李太后,讓太后臨朝聽政,并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赟為帝,隨后突然聞報契丹南下,于是率軍北上抵御,途徑澶州,士兵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史稱后周。
折疊治國有方
郭威立國后,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變后梁以來軍人政權的丑惡形象。他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自己帶頭儉省,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并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說:“凡為帝王,安用此!”
郭威去曲阜拜謁孔廟、孔子墓,并下令修繕孔廟,禁止在孔林打柴毀林,造訪孔子后裔,提拔其為官,表示要尊崇圣人,以儒教治天下,為周王朝治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郭威在位期間,對改革累朝弊政頗有成績。免除后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余物色”;廢止了后晉、后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復農業生產,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佃戶充永業 ,使編戶增加3萬多 。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郭威的治國體制,是通過改革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他所進行的改革不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綜合起來,主要包括:提倡節約儉樸;整頓吏治綱紀;減輕壓迫和剝削;招撫流民,組織生產;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準備統一,開展統一戰爭。郭威的政治、經濟改革和統一戰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節儉,盡量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生活異常儉樸,衣食住行都很節儉,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土特產品,珍寶就更不用說了。他對大臣們說:“朕出身微寒,嘗盡人間疾苦,也經歷了國與家的災難,現在當了皇帝,怎么能養尊處優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僅不讓進奉寶物入宮,還讓人將宮中的珠寶玉器、金銀裝飾的豪華床凳、金銀做的飲食用具一共幾十件,當眾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經常對侍臣說:“那些帝王,怎么能用這種東西!”
在治理國家方面,雖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謙遜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動來改變從后梁以來軍人政權的丑惡形象,他對這些有才德的大臣們說:“朕生長于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只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周世宗繼續他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折疊病逝傳位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柴榮(日后的周世宗)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于節儉,遺詔命令用紙衣瓦棺。”又告誡郭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里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柴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于范質、王溥,如今他倆并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當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宮中的滋德殿。死后廟號為太祖,謚曰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為政舉措
折疊文治
郭威稱帝皇帝之后,馬上就著手治理國家,進行改革來增強國力。他從小經歷了很多苦難,對民間疾苦也有親身體會,所以首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方面郭威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罷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營田務。在早年朱溫征伐淮南時,朱溫將繳獲的上萬頭耕牛給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幾十年之后,到后周時仍然在收,當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下令廢除這項既過時又累民的稅收。至于營田務,是唐末以后在中原地區設置的由戶部直接管理的農業生產機構,所屬的農民負擔很重。郭威廢除營田務后,將原來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農具都賜給他們永久使用。這項措施加上牛租的廢除,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其間,有人建議將一些好的營田賣掉,就能得到數十萬緡錢來充實國庫,郭威卻說:“讓百姓得利,就像國家得利一樣,朕要這些錢干什么?”此外他還下詔,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來加收百姓賦稅,原來普遍存在的正稅以外的雜稅一律廢除。郭威又下詔減輕了后漢殘酷的法律,比如,后漢規定,盜竊一文錢的也要處死,不是重罪的人又經常株連親族,后周則規定,不是反叛和殺害親屬之類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連親屬。后漢時,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實行國家壟斷專賣,凡是民間有人私自買賣的不論多少一律處死,后周則大大減輕了處罰,而且做了具體的規定:一兩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則處死。此外,在后漢時禁止民間收藏買賣牛皮,私自買賣一寸的就要處死,后周規定,有田四十頃的才收取一張牛皮的實物稅,其余的民間可以隨意買賣。郭威了解民間用牛皮的地方很多,所以為百姓生活著想,才有此規定。
折疊武功
后漢劉承佑(開國皇帝劉知遠之子)即位之后,李守貞伙同趙思綰、王景崇,發起叛亂。劉承佑先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討伐。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擊敗李守貞后,李守貞退守河中城,閉門不戰。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圍城,從春天一直圍到夏天,始終沒有攻破河中城。劉承佑只好請出老帥郭威。
趙匡胤跟著郭威一路行軍,在公元948年8月20日到達了河中。先是稍事休整。并沒有勸李守貞投降,更沒有故做姿態,去訓斥甚至懲罰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借以振奮軍心,只是帶上了些人,輕裝簡騎地圍著河中城轉了幾圈。之后,他下達了第一道命令――常思筑寨于河中城南,白文珂筑寨于河中城西,郭威自領中軍筑寨于河中城東,留城北一地空缺,不設人馬。同時征調周邊五縣百姓近三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筑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新建的營寨。
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面對質疑,郭威不動聲色,他的沉默讓所有人都閉上了嘴。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絕不露頭的李守貞突然率軍出擊,沒有準備的后漢軍一片慌亂,只得放棄了堡壘,向新筑的營寨里撤退。等后漢軍重新集結,列隊出寨,準備痛扁敵人時,敵人已經不見了。憤瞞、激動、勞累,再加上這些日子以來不斷積壓的郁悶,讓這些火氣旺盛的大兵們再也控制不住。
郭威的第二條命令。大兵們終于知道了那些征調來的農民工們為什么沒被遣散回家了,這些人得重新勞動,把剛剛被毀的堡壘再筑起來,而他們也別想閑著,以前干什么,接著繼續練!只不過他們很是奇怪,看起來這場戰爭的主角像是這些勤勞的農民工,而他們這些當兵的,只不過是這些農民工的保鏢。
之后,只要堡壘出現,李守貞就會心急火燎,不計利害地率隊出城,不管用什么樣的代價,都一定要把堡壘毀了,然后他才能帶著人馬逃回城。如此周而復始,持續了接近整整一年。
郭威終于下達了第三條命令。郭威部全體士兵嗷嗷叫著沖向了河中城,就這樣,三面強攻,北面放行,李守貞的士兵被這致命的一線生機,以及在拆墻游戲中玩得筋疲力盡的身體給徹底拖垮了。河中城被一鼓而下,李守貞貫徹了自己絕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體自焚。
后周太祖郭威總評
郭威生于亂世,長于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終以軍事實力為后盾,取后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
在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開始轉向統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也為趙匡胤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威深愛其妻,在其妻亡后,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為了紀念忘妻,一方面也看到柴榮的確有才,所以把帝位傳給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其妻侄柴榮。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