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外交
夏朝是中國傳統(tǒng)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在中原地區(qū)實行世襲制的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形式的國家。依據(jù)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為奴隸制世襲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制王朝。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從史冊資料來看,夏朝雖然一度被定位為奴隸制的朝代,但是它的繁榮也是不可忽視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夏朝的外交。
三苗
“苗”與“蠻”在上古漢語中同音同意,三苗與后世的南蠻應是同源。 《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了三苗的地望,東面洞庭,西面彭蠡 ,北起文山,南接衡山 。堯舜時期,洪水泛濫,三苗趁機在東南作亂,曾與驩兜、共工和治水失敗的鯀被四岳合稱為天下“四罪”,必懲之方才咸服民眾。
舜派禹降服苗民,未得結果。舜晚年又親自南征,途中在蒼梧之野病逝。禹繼續(xù)征苗事業(yè),作誓師詞《禹誓》,與苗軍展開了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戰(zhàn),克服苗師,平定三苗 。從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東夷
夷人位居中原之東,故稱東夷 。東夷族起初分布在河北保定易縣至燕山南麓一帶,在夏商時期分作四部,一支留居冀中,北支環(huán)繞渤海灣遷至遼東、朝鮮半島,南支經(jīng)山東南下到江淮地區(qū),另有西支遍及華北平原西部山西、河南二省,最遠達陜西,這一支在夏朝早期與夏后氏構成矛盾,曾在太康至杼的期間對夏后氏政權構成不小的威脅。
有窮氏 興于窮桑,其后北遷至渤海之濱鬲,在那里逐漸壯大。五帝時期曾加入有虞氏的部落聯(lián)盟,協(xié)同舜帝驅逐大風、十日、九嬰、猰貐、鑿齒、封豨、修蛇等逆盟部落,威望一度振興。夏初,有窮氏西遷于鉏,逼近夏后氏的心臟區(qū)域。太康時,夏室中衰,有窮氏首領羿借機西進。南渡黃河,滅結封豨、夔、洛伯、河伯四個夏后屬國,占據(jù)嵩山北麓、河伯故地窮石。遂后奪取夏都斟鄩,淫放太康于豫東,另立其弟中康。
中康陟,子相立,羿遂代之,如此奪取了政權。八年后,羿被義子寒浞殺害。寒浞烹羿之肉強迫羿子吞食,羿子不肯便被寒浞殺害。寒浞又娶羿妻純狐氏,生豷、澆二子。寒浞殘暴昏庸,夏后少康聯(lián)合有鬲氏降臣靡、有虞、有仍、斟灌、斟鄩等親夏氏族一舉滅掉了豷、澆和寒浞。有窮氏族人自此離開河洛地區(qū),向西南遷徒 。東夷族的東南支分為九族,統(tǒng)稱“九夷”。
《竹書紀年》記載,相時,“于夷來賓”,而少康復國時,只有方夷歸附,其余八支繼續(xù)與夏族抗爭。少康子杼在位期間,大力改善軍事裝備,作甲作矛,屢敗夷族,把夏后的勢力擴張到東海之濱。至杼子槐時,九夷紛紛歸附夏后,往后夷夏彼此和睦。
商
商族子姓,源于黃帝曾孫帝嚳高辛氏,始祖契為帝嚳妃有娀氏簡狄所生。契為禹同期人物,居于黃河下游,曾協(xié)助大禹治水。經(jīng)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五位先公,商族從冀東發(fā)展到豫北。冥任夏后水官,在治水過程中死去 。
冥子王亥在位時,商族經(jīng)濟達到新的高峰,《卜辭》記載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達五十頭牛 。為解決牲口過剩、不易畜養(yǎng)的問題,王亥將一部分牛羊托寄于河伯氏和有易氏。有易氏首領綿臣卻得寸進尺,強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拒絕,綿臣便將其殺害,奪走牛羊。后來王亥之弟王恒從綿臣手中奪回了牛羊。王恒之子上甲微又聯(lián)合河伯氏討伐有易氏,殺死綿臣。
商族在有易氏沒落的同時強大了起來[108] 。主壬、主癸時期,商族勢力不斷上升,他們拉攏黃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中原夏后氏地區(qū)。天乙湯繼位后,網(wǎng)羅人才,在伊尹、仲虺、女鳩、女房的協(xié)同下,始征葛,又先后消滅韋、顧、昆吾等親夏氏族,削弱夏后勢力,“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
湯趁夏地發(fā)生旱災,起兵西進,在鳴條與夏后桀展開激戰(zhàn),桀抵擋不過,經(jīng)歷山逃至南巢。湯在西亳稱王,夏朝覆滅,商朝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