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夏朝的滅亡是一個歷史性和必然性的過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夏朝內部生產力的逐漸退化,長期不穩定的外部環境以及夏朝統治階級的固有觀念等,導致了夏王朝的覆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夏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夏朝的滅亡
夏朝(約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那么夏朝是如何滅亡的呢?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4代,17王(一說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問題),400多年,后為商朝所滅。
夏朝延續了400多年,到夏桀姒履癸統治時,已是危機四伏。他寵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殘殺忠臣關龍逄,并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通鑒外紀》記載:“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陽,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太陽啊你什么時候要滅亡,我們愿意跟你一起滅亡)”。在夏朝逐漸衰落的過程中,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商湯繼位后,將部族統治中心遷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并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計劃。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興兵伐夏,在戰前他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儀式,《尚書·序》記載:湯“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誓師后商湯選良車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聯合各方國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在鳴條展開決戰。決戰中商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后歸依于屬國三朡(今山東省定陶縣東一帶)。商湯乘勝攻滅了三朡,夏桀率少數殘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滅亡。
延伸閱讀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于大禹,終于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大禹是我國歷史上“相揖遜”禪讓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史書上記載,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勛卓著,理應是禹的繼承人,但禹死后人們愛屋及烏,擁戴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
夏王朝建立以后,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即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在位十年后去世,其子太康繼立。太康治國無方,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由此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斗爭,在太康的孫子相統治期間,東夷的后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統治權,夏朝自此中斷了四十年。相的兒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少康死后,其子予即位。予重視發展武裝和制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后,到孔甲時,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逐漸走向崩潰。
夏桀即位后不思進取,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日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進諫,他卻厚顏無恥地將自己比作太陽。百姓得知后,紛紛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而這時,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于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余年歷史,卻為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后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告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并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文明達到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夏朝人們努力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此外,畜牧業也有一定發展,馬的飼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后中華民族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