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歷史事件周公東征
周公東征,是周朝歷史上較大的歷史事件,周公東征為要目的是為鞏固周朝政權統治。周公東征的結果怎樣?
周公東征簡介
周公東征是約前1045年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治,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爭。
周公東征背景
周武王姬發在約前1046年的牧野之戰殲滅了商軍主力之后,建立西周王朝],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地分為四個區:原殷都朝歌(今淇縣)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又名祿父)掌管。同時將朝歌以東地區(今鄭州一帶)為衛,封給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上蔡縣一帶)為鄘,封給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區(今湯陰縣一帶)為邶,封給武王弟霍叔姬處掌管,共同監視武庚,總稱“三監”。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實則時刻企圖復辟。
周公東征戰爭過程
經過周公的宣傳動員,周公把東征大軍組織起來,并親任統帥,揮師東進。
周朝軍隊于周成王元年(約前1042年)年底來到黃河邊。黃河正好封凍,大軍踏冰渡河,順利地抵達孟津,果然許多殷人的貴族們紛紛趕來表示支持。
周成王二年(約前1041年)年初,周軍繼續東進,直取朝歌。朝歌城內的殷人大為震驚,武庚連忙組織軍隊抵抗。周軍擊潰武庚所部人馬,武庚被殺(一說敗逃,不知所終)。周公同時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衛,迅速消滅了管叔的武裝,占領了城邑,管叔也被殺死。接著周朝軍隊攻克蔡叔駐地鄘,捉到蔡叔將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鄰)。
周朝軍隊擊敗武庚及“三監之亂”之后,周公意欲擴大東征戰果,一舉消滅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計劃先向東伐奄國(又稱商蓋,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東),奄國為東部主要反叛勢力所在,即“大國”所居之地。周朝大臣辛公甲提出建議:“大國難攻,小國易攻,不如先攻下小國以孤立大國”,周公采納了他的意見,遂改變計劃,決定先攻淮泗間(今蘇北、皖北地區)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國),于是揮師東南,進攻九夷。九夷諸小國實力不強,在周朝軍隊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但由于九夷在此之前長期與商朝作戰,其軍隊數量雖少,卻頗具戰斗力,且對當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帶作戰,而周師車兵行動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戰非常艱苦,但經過連續作戰,九夷終被征服。
周成王三年(約前1040年),周軍北上攻打奄國。周軍占領奄國西、南兩邊的鄰國。奄國勢孤,國君被迫投降。奄是商朝的舊都,周公翦滅奄國是對殷商勢力的重大打擊。豐(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等國也相繼投降。
周公東征的結果
周公東征持續了三年,終于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聯合的武裝叛亂。蔡叔死了以后,周公聽到蔡叔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他封到新蔡。周公討平管、蔡之后,乘勝東進,消滅了參加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
周公東征影響
為了徹底消除商朝殘余勢力對周朝的隱患,周公在洛水北岸營建洛邑(成周,今洛陽),作為周的東都,以便于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同時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貴族微子啟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國;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衛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奄國舊地,建立魯國,分治殷民。從此以后,周對黃河下游的控制比較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