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趣的事情:“督郵”
三國演義中,被鞭打的“督郵”是個什么官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上有趣的事情:“督郵”相關信息,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有趣的事情:“督郵”:
督郵,這是個古代官職,在眾多官名里頭算不得顯赫,也比較少見。今天之所以要說這個“督郵”,就是因為它像一條泥鰍,翻不起大浪,卻能攪渾一池水,說不定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據史載,督郵這個官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為郡守屬吏,掌監屬官。官不大,卻職責不小,比如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廣泛點說,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都在他的管轄范圍之內。
這樣說來,督郵在今天相當于紀委、檢察院、政府辦等諸多職權于一身,可謂“位輕權重”,手里有權,說得上話。這樣的肥差當然能出現些看人不爽或者被人看不爽的人,比如,歷史上就有兩樁公案與此相關,也讓“督郵”留名。
先說“怒鞭督郵”,這是《三國演義》里的橋段。說的是劉備在安喜縣當縣尉,縣里來了位巡查的督郵大人。此公愛好錢財,走哪受賄到哪,劉備可沒有好孝敬他的,也沒準備向他行賄,于是督郵大人不高興了,準備要陷害劉皇叔。
沒想到這事被張飛發覺了,當下雷霆大怒,有人要坑害大哥,當真是怒發沖冠,狠狠地將這位督郵抽打了一頓方才解氣。打完了,張是出氣了,也覺得替大哥出了惡氣,可接下來怎么收場?于是乎,哥仨知道闖了禍,卷起鋪蓋走了人。
這是小說里的情節,請注意,在這里怒打督郵的是張飛。不過史書上可不是這么記載的,那里說的前半段沒錯,就是督郵來縣里巡查,后半段是劉備準備前往拜會,可督郵帳外的小吏倒是難纏,明擺著就是要點“過路費”,語多譏諷,就是不予通報。
這讓“中山靖王之后”劉皇叔老臉往哪里擱,這下好了,和電視劇里那怯懦動輒哭鼻子的劉大哥不一樣,這下劉備可算是男人了一把,沖進帳內把那不識好歹又為非作歹的督郵給狠狠揍了一頓。所以,這是羅貫中先生把劉備難得的威風一把擱在了看似莽撞的張飛頭上。
這里的督郵,當然不是如今的“中央巡視組”,今天誰敢和巡視組吹鼻子瞪眼,就是給自己找罪受。后來的事就不必說,也不用去出個假設題:如果劉備哥仨不出逃,不去投靠誰誰,地盤怎么分,三國怎么樣,漢書怎么寫……這還真是后話。
其次我們來說東晉大文人、大隱士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了,念過中學語文的都學過《飲酒》,也知道《歸去來兮辭》。在大家的印象里, 這位“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先生好任性,好瀟灑,好有氣節,他的“精神家園”也好令人向往。
那么,是誰讓一向恬淡的陶這么不悅,好在史書上確有其載——還是“督郵”。對了,就是劉備怒打的“督郵”。和之前那位不一樣,惹得陶先生掛印而去的這位督郵在史上確實留了名的。
據說,公元405年秋,陶淵明到了彭澤縣來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云來巡視公務,此人素有惡名,兇狠、貪婪,每年都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否則栽贓陷害。這次一到彭澤,劉督郵就差人去叫縣令來見。陶淵明才到任,沒和此人打過交道,雖然不想見他,但又不得不見,就在他要動身時,縣吏攔住了他。
“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是小吏提點他的話,說這話也是出自好意。原本就心不甘情不愿的陶先生終于發作了,他長嘆一聲,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說罷,陶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寫就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從此,東晉少了位當官的陶大人,是多了位田園山水詩的陶大詩人。
督郵這個官職,到了隋朝就撤銷了,在中國歷史上前后存在也就五百年光景。“亭長”劉邦當了漢朝開國皇帝,“宋押司”、“武都頭”、“魯提轄”也因《水滸》留名,倒是這督郵沒啥大來頭,如今少有人知,僅存的故事不多,還盡留下的是反面角色。
說來說去,這“督郵”盡是些惹事的主啊,惹得劉關張三兄弟跑了路,逼得陶淵明卸了官,還別說,真改變了人家的人生軌跡。
最后多說一句,有個成語叫“平原督郵”。不好意思,督郵在這又是個貶義詞。說的是在魏晉時期,東晉大將桓溫手下有個主簿善于辨別酒的好壞,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因為青州有個齊郡,齊與臍同音,意思是說好酒力一直達到臍部,所以酒好。他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郵”,因為平原郡有個鬲縣,鬲與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達胸腹之間。這里的“督郵”無奈打了個醬油,和“從事”一樣并無實指,屬于躺槍了。
督郵的簡介:
官名。始置于西漢中期,郡守屬吏,掌監屬官。
漢時位輕權重,凡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無所不管。郡分部者,部皆置,如西部督郵、東部督郵等。魏、晉起地位似不如前代。后設置漸少。北齊只設于清都郡。隋初廢郡,督郵亦廢。
督郵的由來:
《漢書·文帝紀》:"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律說,都吏今督郵是也。"《后漢書·卓茂傳》:"平帝時,天下大蝗......獨不入密縣界,督郵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見乃服焉。"李賢注:"《漢書》《志》曰:郡監縣有五部,部有督郵掾,以察諸縣也。"《晉書·隱逸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