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拍馬屁的趣聞
在古代拍馬屁有風險,而且很大,甚至一句詩就能要了大臣的命,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拍馬屁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古代拍馬屁的趣聞:
中國有句俗語: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古往今來,溜須拍馬源遠流長。但是馬屁也不是那么好拍的,歷史上也有不馬屁拍到馬蹄上,拍出了嚴重后果的。南朝劉宋時期,大才子謝莊因為一篇拍馬奇文《殷貴妃誄》,險些掉了腦袋。公元462年,宋孝武帝劉駿的寵妃殷氏病卒,劉駿天天去哭墳,滿朝文武也淚雨滂沱地跪在其后,據說對哭得神志不清昏厥過去者,劉駿無不一一論哭行賞。謝莊身為大才子,當然不會不顧個人形象跟風痛哭,他拍馬有術,另辟蹊徑,做了一篇《殷貴妃誄》。劉駿如獲至寶,如醉如癡。這篇馬屁經典,使謝莊立馬連升三級。但謝莊萬萬沒有料到,時為東宮太子的劉子業(yè)對此相當反感。
劉駿死后,劉子業(yè)繼位,不久就將謝莊捉拿歸案。劉子業(yè)問謝莊:“卿昔作《殷貴妃誄》,知有東宮不?”話未落音,大才子就休克過去。劉子業(yè)想慢慢折磨謝莊,沒有立即殺謝莊的頭,只把他關在天牢中。一年后,劉子業(yè)一命歸西,謝莊才被從獄中釋放出來。比謝莊更慘的是,南朝一位大臣因為拍馬,居然連頭上吃飯的家伙都搬了家。
南朝梁武帝一日雅興大發(fā),與諸位大臣一起游山逛水。當大家盡興泛舟在煙雨朦朧的湖上時,一位大臣趁機拍馬說:“煙波浩渺,圣上親臨盛會,自有‘帝子降兮北渚’!”梁武帝冷笑不已:“這是屈原的《九歌》里面的一句經典啊,下一句就是‘目眇眇兮愁予’,你莫不是借此笑話朕的眼睛吧?”當即下令砍了這個可憐大臣的頭。原來,梁武帝是一個獨眼龍。
明朝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做了一篇《謝增俸表》,有“作則垂憲”之語,洪州府學教授徐一夔賀表中有這么一句:“光天之下,天生圣兒,為世作則。”本身都是拍馬奉承當今皇帝朱元璋的,不料朱元璋卻認為這兩位故意諷刺他當過紅巾軍,是賊(“則”與“賊”諧音),嘲笑他和尚出身(“光”隱射和尚的光頭),立即下令將他們斬首。文人的馬屁,引出莫須有的文字獄,實在是比竇娥還冤。
干隆朝的智天豹,是一個標準地道的無限忠誠于當時的最高領袖干隆皇帝的大清良民。他皓首窮經,花了半生精力和心血編寫了一部《本朝萬年歷》,一步到位把干隆年號設定57年,然后一鼓作氣編寫了30多個年號,以此表明大清朝國力昌盛、國運長久。干隆四十四年(1779),他打發(fā)門徒張九霄背著這本萬年歷,守候在干隆必經的御道上,將此寶書獻上。誰知干隆看書后龍顏大怒:“大膽刁民難道我干隆朝只有57年?我煌煌大清,豈容山野村民妄編年號!”干隆氣沖斗牛,當即下旨將智天豹、張九霄二人斬立決。
清末,日本大阪高橋盛大堂藥局制作了一款“清快丸”保健品,推銷中國,居然頗受青睞。一位官員買了很多,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問:“這是啥玩意呀?”官員回答:“這是從東洋進口的‘清快丸’,保健效果相當好,能讓人全身輕快!”慈禧不露聲色,全都笑納。拍馬官員正在做升官發(fā)財美夢的時候,忽然晴天霹靂,一道圣旨,他頃刻間被削職為民。同時所有“清快丸”全部被轟出國境。原來,慈禧一聽到“清快丸”三個字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清快完”,“清朝快完蛋了”,這還了得?看來,馬屁市場有風險,溜須拍馬須謹慎。
拍馬屁的由來:
拍馬屁,源于元朝文化,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并附帶隨口夸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好壞、強弱,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逐漸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屁",用于諷刺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奉承、討好別人的行為。
該典故來源于元朝文化。一說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會擁有幾匹馬,以解決行路、運輸?shù)葐栴},牧民們常以養(yǎng)得駿馬為榮。有時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并附帶隨口夸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起初,人們實事求是,好馬說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好壞、強弱,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一說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馬往往是一個將領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級對上司最好的贊美,就是拍拍他的馬、夸他的馬好。逐漸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這是因為夸贊的話是不一樣的,而拍馬的動作是一樣的。這就是“拍馬屁”的由來。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國,建起了元大都,他們的文化也就逐漸滲透到漢文化中,“拍馬屁”一詞也就流傳下來。也有人說實際上拍馬時決不能拍馬的屁股,但由于漢人很少騎馬,就把“拍馬”想象為“拍馬屁”了。至于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無定論,總之不要拍到馬蹄子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