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子午谷奇謀的趣聞
三國史上子午谷奇謀是什么?誰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三國子午谷奇謀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三國子午谷奇謀的趣聞: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余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達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于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后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后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陜西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于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顿Y治通鑒》記載:“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
諸葛亮首次北伐,大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從現在開始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后人也以此作為魏延之后謀反的理由之一。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涼州。
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三國時期諸出祁山準備收復中原時,魏延曾提建議自己引兵從子午谷的小路過,讓孔明帶大部隊從大路過,長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將才,魏延就可以殺他個措手不及,咸陽以西唾手可得。蜀漢劍鋒可以直指洛陽,將來統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但諸葛亮用兵謹慎,擔心風險太大所以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堅持從大路進軍。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國。蜀將魏延向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沒有采用。對此,史書和小說里都有敘述。
史書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
夏侯楙為安西,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演義》對此事的描寫,內容與"魏略"大體相同,可見羅貫中明顯取材于"魏略"。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開頭寫道:
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歷史上魏延真的向諸葛亮提出過"(兵)出子午谷之計"嗎?根據"魏略",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也基本肯定它的真實性,并因此指出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勝",謹慎,以至錯過了時機。但我以為,對這件事的分析和評判,有兩點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點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這種奇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采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肯定會超過司馬遷和后來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里未予照錄,卻是這樣表述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與"魏略"的表述,雖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點。
另一點是,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即使魏延有兵出子午谷的建議,因為并未采用,也就是說未經實踐進行檢驗,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于諸葛亮的"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進兵方針,不得而知。雖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馬懿關于"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的說法,但司馬懿怎么說也只是個事后諸葛亮,如果蜀漢把兵出子午谷的計策真正實行起來,未必他就得不到消息和來不及布防,而且從司馬懿以閃電戰擊敗上庸孟達的事例上看,司馬懿肯定會在魏延行軍途中就看破魏延的計劃。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計,是不能把帽子扣在諸葛亮頭上的。
退一步講,我們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確實向諸葛亮提議過兵出子午谷,我想說的是,難道諸葛亮就想不到這條計策嗎?諸葛亮年僅26歲,還在隆中高臥的時候,就有"隆中決策",其中就有"兩路進攻"曹魏的謀略:"待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一謀略與一出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計相比,不是要大氣,也更保險得多么?另外,諸葛亮固然謹慎,但并非無能無謀,他是一個思慮精密、部署嚴謹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這一條幾乎連外星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計謀的。因為那個地方,發生過距三國也才三四百年的漢高祖故事,即韓信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故事是會使正處于戰爭狀態雙方的大多數將領都會聯想到的。既然想得到卻并不采用,正是因為這條計策勝算極低,風險極大,危險系數極高。"魏略"說:"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而《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則只說:"亮制而不許",什么原因,倒并沒有說。
這個計劃風險極大但收益也極高,是個典型的博膽策略。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達成"還于舊都"之愿,可謂極有氣魄,極為冒險。魏延奇襲子午谷軍事計劃的可行性
公元228年,蜀軍在經過多年的準備之后,計劃向魏國發動大舉進攻,以完成劉備的遺愿:北滅曹賊,光復漢室!
這時在蜀軍的參謀本部里,有兩個軍事計劃:
一個是諸葛亮的計劃: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于關中地區,大軍安從坦道,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系,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這個比較保險。
另一個就是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歷史上諸葛亮最終是采取了自己的第一個計劃,結果是雖然經過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來姜維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維的那更是賺的少賠得多。
那么,我們就想知道,魏延的計劃是怎樣的呢?如果采取的是魏延計劃,歷史會改變嗎?
關于魏延奇襲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主要問題有如下幾點:
魏延的計劃到底是怎樣的?
兩個計劃本身的優劣是什么?
魏延計劃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歷史上的類似戰例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