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滅老臣的趣聞
乾隆帝曾使陰招除滅老臣,正所謂臣子們斗法皇帝得利,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乾隆帝滅老臣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乾隆帝滅老臣的趣聞:
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乾隆即位,這年他24歲,正年富力強。不過,雍正臨終囑托里,特別交代:“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yōu)經濟,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這讓剛坐上龍椅的弘歷,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一位新皇帝,對前朝老臣都不會太歡迎。鄂爾泰比乾隆長34歲,張廷玉比乾隆長38歲,對這兩位等同于父輩的前朝老臣,能不能駕馭得住?他們會不會買他的賬?讓年輕皇帝有點郁悶。雖然,歷史的經驗告訴他,他的祖父康熙登上大位后,處心積慮,搞掉了礙手礙腳的前朝老臣鰲拜;他的父親雍正登基以后,馬上就出重拳,將前朝老臣年羹堯打入十八層地獄;但是現(xiàn)在輪到他主政,卻拿這兩位強行安排的左膀右臂無可奈何。
然而中國人窩里斗的劣根性根深蒂固,兩位老臣在雍正朝就互不相能,到乾隆朝,更是針鋒相對。兩人各自劃分勢力范圍,大小官員逐一排隊。鄂爾泰樹大根深,其追隨者為封疆大吏,為地方督撫,為帶兵將帥,為滿族要員。他曾“節(jié)制滇南七載,一時智勇之士多出幕下”,授首席軍機大臣后,權傾天下。于是,在他周圍,形成一個以滿臣為中堅,包括一部分漢臣在內的政治集團,主要成員有莊親王允祿、湖廣總督邁柱、工部尚書史貽直、巡撫鄂昌、學政胡中藻等,人稱鄂黨。
張廷玉長期經營,其擁護者為府院高層,為六部長官,為文化名流,為門生子弟。尤其張氏一門登仕者達19人,其弟廷璐、廷璩,其子若靄、若澄、若淳均為朝中高官,可謂顯赫世家,頂戴滿門。如此廣通的關系網,如此深厚的軟實力,自然是朝中舉足輕重的政治組合,人稱張黨。鄂爾泰具有居高臨下的滿族背景,驕橫跋扈;張廷玉具有精通漢文化的精神優(yōu)勢,名聞遐邇。鄂爾泰背后是頤指氣使的滿族豪貴集團,氣焰囂張;張廷玉身邊是炙手可熱的漢人精英分子,極具人脈。于是壁壘分明,不相水火。
乾隆一直等著兩位老先生,出格、犯規(guī)、惹事、闖禍,有個什么閃失,好來收拾他們。他通過一系列的案件,第一,乾隆元年,鄂黨張廣泗、張黨、張照,先后出兵貴州的相互攻訐案;第二,乾隆六年,鄂黨仲永檀、張黨、張照,泄密受賄彼此揭老底案;第三,乾隆十三年,處死鄂黨張廣泗兵敗金川案;第四,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姻親涉及呂留良文字獄被罰巨款案,以及發(fā)動朝臣攻擊張廷玉不當配享案;第五,乾隆二十年,胡中藻的《堅摩生詩抄》文字獄案發(fā),因系鄂爾泰門生,雖死也遭清算案。極盡打打拉拉,拉拉打打之能事,極盡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之手段,終于將他倆修理得體無完膚而離開人世。
顯然,兩位老人家沒料到這位年輕對手,竟是“鷸蚌相爭”的得利漁夫。多年以后,乾隆笑談這兩位老臣的不識時務、不知進退時,以調侃的口吻說:“朕初年,鄂爾泰、張廷玉亦未免故智未忘耳!”這話說得有點陰,有點損,什么叫“故智”?即“玩不出新花樣的老把戲”,即“起不了大作用的老手段”,這種如同耍猴戲似的,揮鞭驅使的主宰語氣,這種完全在其掌控之中,跳不出掌心的從容口吻,也可窺見乾隆絕非善類的嘴臉一二。
張廷玉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后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后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大清張廷玉:走在皇帝的刀刃上》講述了: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康熙進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少保銜,后加太保。《大清張廷玉:走在皇帝的刀刃上》中的張廷玉是滿清王朝死后配享太廟的唯一漢臣,是雍正的第一秘書。
鄂爾泰簡介:
鄂爾泰(1677年-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康熙朝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wèi)并為雍正帝心腹。
雍正三年(1725年),被遷移為廣西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調任云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云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乾隆帝親臨喪所致祭,謚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十一年之后,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其侄鄂昌與門生胡中藻之獄,被撤出賢良祠。
鄂爾泰是一位政治家,也是雍正的知心大臣,常與雍正談論用人之道,強調去庸重才,寧用有才而不肖,不用賢而無才之人。鄂爾泰在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六日的奏折中,強調用人要得當,云:"政有緩急難易,人有強柔短長,用違其才,雖能者亦難以自效,雖賢者亦或致誤公;用當其可,即中人亦可以有為,即小人亦每能濟事。因才、因地、因事、因時,必官無棄人,斯政無廢事。
鄂爾泰又說:"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則大事必至糊涂也。""忠厚老誠而略無才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聰明才智而動出范圍者,可用而不可信。……但能濟事,俱屬可用,雖小人亦當惜之,教之。但不能濟事,俱屬無用,即善人亦當移之。"
他強調用人一定要得當,什么職務,什么差事,用什么樣的人,人、職相當,就能發(fā)揮人的才能,該辦的事情就能辦好。他認為任用官員要人才與職務相適合,最終目的是要把事情辦好--"政無廢事",就能把國家治理好,這是他考慮用人問題的出發(fā)點。他在改土歸流中,提拔重用了哈元生、張廣泗等人,使他們成為推行改土歸流的重要人物。鄂爾泰基于他對屬員的了解,提拔了一批人,也參劾了一些人,基本上做到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