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進攻漢中時發生了什么
曹操進攻漢中,意外阻止了劉備5萬大軍進攻孫權,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曹操進攻漢中時發生了什么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曹操進攻漢中時發生了什么:
公元215年,也就是劉備占領西川地區的第二年,孫權一再派遣使臣索要荊州地區。真實的劉備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并不想把荊州那么重要的地方拱手讓人。面對孫權的軍事威脅,劉備勃然大怒,劉備命令諸葛亮留守西川,自己帶著法正等人,統帥5萬大軍準備順江東進。而就在這個時候,曹操大舉進攻漢中。而劉備也不得不與孫權講和,回師防御西川。曹操進攻漢中的行動,意外的阻止了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的一場大廝殺。
一、劉備占領西川以后,孫權立刻前來索要荊州地區
公元211年,盤踞西川地區的劉璋請劉備入川幫忙。劉璋的打算是讓劉備去進攻漢中的張魯,這樣不僅自己沒有了威脅,還可以讓劉備阻擋強大的曹操。而他玩玩沒有想到,劉備這個人是來鳩占鵲巢的。劉璋發現了劉備的小算盤之后,立刻強令劉備離境。而劉備自然不愿意輕易離開,雙方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本來曹操有充足的時間奪取西川,但是也在這三年時間里,西北地區的馬超一直在找事。曹操在徹底擊敗馬超之前,根本無力南下。待大將夏侯淵擊敗馬超、占領涼州時,劉備剛剛進入成都城。面對這樣的結局,曹操十分無奈,他明白短時間內消滅劉備已經不可能實現。現在他要做的就是坐等孫劉反目,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劉備只在成都城了過了半年,孫權的特使就到了。孫權特使的目的很明顯,要劉備割讓荊州。但是劉備也不是一個軟柿子,他當然不愿意把自己的地盤拱手讓人。更重要的是根據諸葛亮為他做的戰略規劃,自己占領荊州和西川,然后兩路夾擊曹操。劉備集團一系列的戰術行動都是圍繞著這個戰略規劃服務的,現在孫權要打破這個規劃,這絕對辦不到。不過當時荊州的情況不容樂觀,為了拿下西川地區,諸葛亮親自帶領張飛等人入川增援,再加上之前的黃忠、魏延等人。現在的荊州只有關羽一個人駐守,這是十分危險的。雖然關羽屬于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但是身邊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謀臣,而且他只有不到4萬軍隊。面對虎視眈眈的孫權,劉備認為關羽有可能守不住荊州。
二、劉備親自率兵東進,曹操進攻漢中的計劃幫了倒忙
荊州地區的局勢已經岌岌可危,劉備決定親自率領返回荊州,如果孫權敢挑釁,那就別怪自己不客氣。當時漢中地區還在張魯的手里,劉備認為張魯不敢南下找自己的麻煩,而且張魯正好替自己擋住了曹操。因此在215年夏天,劉備留下諸葛亮鎮守西川,自己帶著法正和張飛等人,統帥5萬大軍從公安順江東進。這5萬援兵加上荊州地區原有的3萬多部隊,劉備在荊州地區的部隊就達到了8萬多人。如果孫權想貿然進攻荊州,那劉備有把握把他暴打一頓,有可能還可以順手再奪點地盤。但是就在劉備走到半道的時候,漢中出事了,曹操統帥軍隊大舉進攻漢中。漢中是西川的屏障,如果曹操選擇此時繼續南下,西川就完了。
劉備率兵回師,他做了兩件事,一方面他希望張魯多支撐一段時間,好給自己爭取準備時間。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與孫權講和,最終把荊州的部分地區還給了孫權,這一舉動雙方都不滿意。最讓劉備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劉備還沒有返回成都,漢中的張魯就直接向曹操投降了。此時的劉備在西川的根基并不穩固,他十分擔心曹操會趁機南下。劉備加快了交割荊州部分土地的速度,并慫恿孫權進攻曹操控制下的淮河地區。孫權集團的頭號謀臣魯肅建議趁機奪取徐州地區,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出動大軍北進。曹操在得知孫權進犯的消息之后,不得不帶著主力轉移。留下了夏侯淵等人鎮守漢中,暫時放過了劉備。
三、劉備站穩腳跟以后,立刻開始了反擊
孫權帶著自己的主力進攻合肥地區,但卻被張遼一頓暴打。最終在曹操的支援之下,孫權什么也沒有得到狼狽撤退。不過這反而為劉備爭取了喘息之機,在曹操與孫權廝殺之機,劉備正在川中積蓄力量。公元218年,劉備已經開始進攻漢中,曹操則到達長安作為呼應。兩軍展開了一次正面的較量,結果三次大戰均已曹操的失敗而告終。曹操的大將夏侯淵被殺,漢中地區被劉備奪取。這塊土地對劉備來說至關重要,得到這塊土地之后,劉備出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不過劉備的荊州地區已經危險了,主張與劉備聯合的魯肅已經去世,強硬派的代表人物呂蒙上臺。這對劉備集團絕不是一個好消息,不過當時的劉備已經被漢中的大勝沖昏了頭腦,他正沾沾自喜的稱漢中王。
相關人物介紹: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后代。
孫權簡介: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于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