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竇太后的趣聞
竇太后為何更希望讓小兒子梁王做太子?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guān)于竇太后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guān)于竇太后的趣聞:
竇太后是西漢的實權(quán)派,皇帝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劉啟和劉武,一個女兒長公主。竇太后對這三個孩子都如掌上明珠,大兒子劉啟做了太子,漢文帝死后繼位做了皇帝,劉武先被封為代王,后來被封為淮陽王。
竇太后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有些小農(nóng)思想,因此格外看重小兒子,她認(rèn)為自己對大兒子夠可以的了,這大漢的江山都是你坐,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都是我的兒子,為何你做完江山不讓自己弟弟坐。大漢朝講究以孝治國,于是就滿心的不高興,喜歡劉啟能夠知道自己到底心里想什么。
劉啟自然知道,常言道:兒子都是母親肚子里的蛔蟲,娘疼自己弟弟,劉啟一清二楚,因此一次醉酒的時候,劉啟就許了承諾,說自己千秋萬歲之后讓自己弟弟當(dāng)太子繼承皇位,劉武口上辭謝,內(nèi)心卻很歡喜,竇太后更是喜不勝收,但其侄子竇嬰勸諫道:“父子相傳,是漢代的祖制,怎可如此。”說了好幾次,才沒有立劉武。但是這話卻得罪了竇太后,從此竇太后便對竇嬰懷有敵意,沒幾天便下令把竇嬰從皇戚的名冊中刪除。
劉啟是個聰明人,一見大臣都讓立自己兒子,一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架子,于是冊封大兒子劉榮做太子,至此劉武的心拔涼拔涼的,當(dāng)然母親竇太后心里也不好受。從此,看見劉啟就瞪眼。
機(jī)會總是留給有準(zhǔn)備的人。一年后,劉榮因為母親栗姬得罪了長公主,覬覦皇后之位的王娡早已虎視眈眈,她們聯(lián)合在一起共同禍害栗姬,這樣劉榮的太子之位被廢,劉武一聽,喜從天降,便立刻和母親一起希望天上能掉餡餅,太后乘機(jī)再次進(jìn)言,要立梁孝王為繼承人,大臣袁盎等上書言此事不妥,景帝乘機(jī)立劉徹為太子,竇太后愿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劉武聽說袁盎等從中作梗,派刺客殺戮了袁盎等數(shù)十大臣。景帝龍顏大怒,嚴(yán)令緝捕真兇,事情敗露,劉武無奈,刺客自殺。幸托得館陶公主向太后說情,在竇太后的干預(yù)下,此事不了了之,但從此景帝心已容不下梁孝王。
那么竇太后為何要堅持讓梁王做太子:
其一,手心手背都是肉,母親都偏愛小兒子,竇太后也不例外。他看到大兒子在皇位上威風(fēng)八面,也希望小兒子能夠執(zhí)掌江山。這是典型的把國事當(dāng)成家事來辦,公私不分呦。
其二,竇太后害怕一旦自己去世之后,皇帝對自己的兒子會采取極端手段,畢竟皇位上無父子,看看呂后如何剪除異己的,就算是劉啟能容自己弟弟,劉啟的妻子、劉啟的兒子是否能夠容得下劉武,還是個未知數(shù)。
其三,自己已經(jīng)把兒子劉武給樹立起來了,她知道這叫眾矢之的,要么就做成,要么劉武的下場會很遭,歷來和皇子爭太子的人物,都沒有好下場,竇太后想扶兒子上馬,再送一程。
可惜天不遂人愿,畢竟在當(dāng)時大家都不希望再有個呂后轉(zhuǎn)世,因此還是希望父子相替,注定劉武只能以悲劇告終,不過皇帝待他還好,讓他做梁王,梁國很富饒,宮殿也很華麗。劉武以睢陽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后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余里,各種花木應(yīng)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jīng)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yán)忌、司馬相如等云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
竇太后簡介:
竇皇后(前3世紀(jì)-前135年),中國西漢時期皇族女性,為漢文帝皇后、漢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清河縣)。《史記》和《漢書》均未提及她的名字。
唐代司馬貞撰寫的《史記索隱》中,提到西晉皇甫謐稱竇皇后的名字為“猗房”。
竇[dòu]猗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 。是西漢時期的一代女政治家。出身貧寒的她備受命運(yùn)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后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杰出女性。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后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tǒng)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quán)能繼續(xù)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qiáng)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zhèn)I(yè),下啟漢武帝雄風(fēng)。
史書記載:
孝文竇皇后,景帝母也,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家在清河,愿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dāng)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qiáng)乃肯行。
至代,代王獨(dú)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乃代王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數(shù)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后,女為館陶長公主。明年,封少子武為代王,后徙梁,是為梁孝王。
竇皇后親蚤卒,葬觀津。于是薄太后乃詔有司追封竇后父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竇后兄長君。弟廣國字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處。傳十余家至宜陽,為其主人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余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dú)脫不死。自卜,數(shù)日當(dāng)為侯。從其家之長安,聞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廣國去時雖少,識其縣名及姓,又嘗與其姊采桑,墮,用為符信,上書自陳。皇后言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果是。復(fù)問其所識,曰:“姊去我西時,與我
決傳舍中,丐沐沐我,已,飯我,乃去。”于是竇皇后持之而泣,侍御左右皆悲。乃厚賜之,家于長安。絳侯、灌等曰:“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此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又復(fù)放呂氏大事也。”于是乃選長者之有節(jié)行者與居。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
竇皇后疾,失明。文帝幸邯鄲慎夫人、尹姬,皆無子。文帝崩,景帝位,皇后為皇太后,乃封廣國為章武侯。長君先死,封其子彭祖為南皮侯。吳、楚反時,太后從昆弟子竇嬰俠,喜士,為大,破吳、楚、封魏其侯。竇氏侯者凡三人。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shù)。太后后景帝
六歲,凡立五十一年,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至武帝時,魏其侯竇嬰為丞相,后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