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導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
導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的罪魁禍首是誰?是誰導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是誰導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是誰導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諸侯割據,相互討伐的事太多,施暴行的人也太多,百姓水深火熱。只有結束亂世,百姓才能穩定下來。這諸多頭緒,種種煩惱,當然不是一個沒有兵權沒有政權的賈詡能管得了的,但這一切,可以說絕大部分是因為賈詡的一句話引起的。
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大何進謀誅閹宦不成反為所害,而何進所召的并州牧董卓(還兼有前、斄鄉侯的官職和封號)已經在進軍洛陽的途中,同時董卓受何進密令又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誅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進已死。當時洛陽大亂,袁術、袁紹兄弟率軍攻擊皇宮,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眾迎帝于北芒,還宮。
后來董卓當權暴虐不仁,又為呂布、王允等人設計誅殺,王允為人剛直,當時犯了一個策略上的錯誤,就是沒有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權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擁兵屯于陜,一段時間后沒有聽到赦免的消息,又接著有謠傳說洛陽中人要誅滅所有涼州的董卓所部官吏,于是大家惶恐不安,當時眾人都紛紛準備解甲逃亡,這個時候,賈詡粉墨登場了。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時并不出名,唯有漢陽閻忠異之,謂賈詡有張良、陳平之奇(閻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說頗有政治遠見。他明白東漢皇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曾經勸說名將車騎皇甫嵩起兵推翻東漢皇朝,皇甫嵩不從,忠乃亡去。后《英雄記》有曰:涼州賊王國等起兵,共劫忠為主,統三十六部,號車騎,忠感慨發病而死)。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疾病辭官,西還至汧,道上遇見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數十人皆為他們所抓,賈詡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當時的太尉段颎,因為久為鎮邊大將,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稱是段颎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這個“權”字,用得頗為妥帖,因為賈詡的確是這樣一個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打算散伙的時候,賈詡阻止了他們。他的理由是:“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他這么做,因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記載說“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陜,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所以他此舉也是為自己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打算,因為李、郭等人本就是馬賊及軍人出身,未必是一個亭長可以捉拿的。
此舉的直接后果,是李、郭等人“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馀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誅殺卓者,尸王允于市……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吏民死者不可勝數”,漢獻帝北李、郭等所挾,而關東豪杰乘動亂之機自此開始了大規模的攻城掠地行為,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在此以前,各地諸侯還不敢很明目張膽地進行此類舉動,正是賈詡的這個建議,使東漢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亂狀態。此后,關中又因為李、郭等人的爭權奪利,傷亡巨大,極大地破壞了當時黃河中游地區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
《三國志》云:“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指李、郭入洛陽前),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又有云:“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墻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饑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饑死墻壁間”,荼毒之烈,究其本源,實出于賈詡這一言之謀,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有評曰:“臣松之以為傳稱“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馀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看當時的情況,王允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將,關中精兵數萬,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復振漢朝,一時安定還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惡既梟,天地始開”一說。所以就這樣的情形而言,說賈詡導致“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馀之酷”,所以“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也正是因為這次動亂,中央政府開始政令不行天下,以至于“乘輿時居棘籬中,門戶無關閉。天子與群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諸將專權,或擅笞殺尚書。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諸將或遣婢詣省閤,或自赍酒啖,過天子飲,侍中不通,喧呼罵詈,遂不能止。又競表拜諸營壁民為部曲,求其禮遺。醫師、走卒,皆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或不時得也。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至此,漢中央政府的威信喪失殆盡,甚至獻帝在回洛陽的時候,“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各地諸侯已經根本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當回事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納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議,搶先下手,把獻帝迎會許昌,最后挾天子以令諸侯,至二十余年候,曹操的兒子曹丕以魏代漢,結束了東漢皇朝,開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從賈詡設計讓李、郭進軍洛陽開始到三國歸晉,期間的戰亂長達九十余年,民力物力,消耗殆盡。尤其糟糕的,由于分裂的時間長達九十年,人事推移,新陳代謝,一些在漢末分裂之初,飽經憂患,深知民間疾苦,又具有非凡才能的政略家、戰略家全數死光,政權卻落到一些靠襲祖上馀蔭的紈绔子弟手里,以至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無經國之遠謨,無防患之預備,一味埋頭陶醉于腐化享樂之中。終于弄到骨肉相殘,蕭墻禍起。在階級矛盾及種族矛盾的激化下,不到二十年,又使中原地區陷于血泊之中,導致五胡亂華三百年,南北陷入分裂之局面。
三國時期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此后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后,外戚、宦官在內斗中失去權柄。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用連環計,讓呂布殺了董卓,而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后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
曹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后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來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河北強大割據勢力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征荊州,劉琮束手,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士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其后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守北方。
劉備乘勢占據荊州五郡,后分別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時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操大將曹仁于樊城,一度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后曹操采納司馬懿的建議,派人勸說孫權合攻關羽,孫權大將呂蒙與陸遜設計偷襲荊州,殺關羽,至此荊州落入孫權之手。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報關羽之仇,在稱帝同年(公元221年),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爆發夷陵之戰。
次年(公元222年)被陸遜敗于夷陵,蜀漢元氣大傷,之后數十年再也沒恢復國力,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于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后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姜維發生拉鋸戰,鐘會被擋于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黜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