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滸傳》潘金蓮的趣聞
新《水滸傳》是在美化潘金蓮嗎?潘金蓮是個什么樣的人?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新《水滸傳》潘金蓮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新《水滸傳》潘金蓮的趣聞:
央視版《水滸傳》播放的劇情展現的潘金蓮卻不是一個淫婦形象,網民看到的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受觀眾喜愛的良家婦女新形象,那么,潘金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她該不該背負千古罵名呢?
新版《水滸傳》中的潘金蓮一出場便是在武大郎睡下之后仍辛勤搟面,為了省下一點油錢,寧可傷眼睛也不點燈;她做得一手好針線,燒得一手好菜,在家又是劈柴又是扛重物……即便是挑逗武松,也是源于真心實意、愛慕之情。而后遇西門慶時,也是在王婆的慫恿誘惑下,半推半就而成的劇情畫面。顯然,央視版《水滸傳》播放的劇情展現的潘金蓮卻不是一個淫婦形象,網民看到的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受觀眾喜愛的良家婦女新形象,那么,潘金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她該不該背負千古罵名呢?
大家都知道,幾百年來,潘金蓮一直被視為淫蕩的典型。她雖出身寒苦卻天生麗質,不是亂倫綱常挑逗叔子武松,就是紅杏出墻與西門慶私通,甚至還為了能夠獲得一個長久的床第之歡而親手謀害了親夫武大郎,從而落得了一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永久背負了一個“天下第一淫婦”的千古罵名。
西門慶是一個閱女人無數的人,天天喝花酒,什么女人都見過,他之所以偏偏一定要把潘金蓮弄到手,不僅僅是因為潘金蓮漂亮,而是因為這個女人身上有其他女人沒有的東西。所以潘金蓮并非一開始就是個淫婦,她是個受人誘惑、做錯事的良家婦女,對于新版《水滸傳》對潘金蓮的劇情改編,大多數網民是持反對態度的。比如,“謀害親夫的殺人犯都要美化,難怪現在殺人不必償命的判例一個接一個!”“為什么要給一個殺死自己善良的丈夫的人美化呢?
盡管她有很多苦衷。我們應該尊重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特性。”“想讓大家滿意其實非常簡單:按照原著,只刪不添。千萬不要隨意發揮、胡亂想像。雖然雷死人不償命,但大家的口水也是不要錢的。”“原著對婦女有沒有仇,那都是原著的事,你是在拿著原著拍戲,就要尊重原著尊重那個時代。”……應該說,尊重原著是廣大網民的基本共識,但也有比較新潮的說法,比如“潘金蓮其錯不在淫,在于害死丈夫。”等等。
潘金蓮到底算不算的一個好女人,新版《水滸傳》該不該給予“美化”?這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而關鍵,就在于人們是認識和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如何。從尊重原著的角度來說,美化潘金蓮畢竟有悖作者初衷的,不道德也不符合行業規則。而從社會時弊的角度來說,美化潘金蓮或許也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教育意義。
潘金蓮出身寒苦,卻嬌美風韻。但紅顏薄命的她卻偏偏讓那狼心狗肺的張千戶賣給了一個短粗侏儒且不具有男性陽剛威猛的武大郎。盡管武大郎老實本分、勤勞能干,但畢竟懦弱無能,不懂得男女之道,不能奉行男女之事,也就潘金蓮罷了。假如當今社會恐怕換成任何一個女人,也不會容忍這種活寡難熬的生活,早就跟武大揮手拜拜了。從這一點來說,潘還算得上一個本分的剛烈女子,畢竟她好歹還與武大過了幾年的安分日子,這跟當前諸多的風騷女人比起來,簡直就是難得的“良家婦女”。在“三從四德”、“倫理綱常”的封建社會,潘金蓮卻不能。她毫不容易盼到一目傾心的武松來了,但武松卻又因顧及叔嫂倫理而棄而舍之。于是,才在極端的苦悶和王婆的慫恿當中,與富家子弟西門慶演繹了一場床第偷歡的不倫不類。
不可否認,新版《水滸傳》確實美化了潘金蓮。但設想一下,如果潘金蓮活在當今的話,她會象芙蓉姐姐、楊二之輩去賣弄風騷的,會象90后名牌大學生那樣傾情演繹什么丑聞,會因為自己漂亮就去參加什么選美大賽而尋求包養嗎?顯然不會。潘金蓮之錯,錯在弒夫。設若她沒有謀害武大郎,或許還算得上是一個很不錯的女人。——她寧可嫁給武大郎,也不屈從“張善人”的騷擾,至少說明她的本質并不壞。可以說,潘金蓮的悲劇是情場的失意和現實的殘酷讓她踏進罪惡深淵。
真實的潘金蓮是誰:
潘金蓮,《水滸傳》中人物,幾百年來,她一直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堪妖艷、淫蕩、狠毒的典型。在中國道德觀念中,很少有人同情她的遭遇,這就是潘金蓮。歷史上真的有潘金蓮這個人嗎。那么真實的潘金蓮是誰?
據考證:歷史上的潘金蓮并不是小說中記載的那樣。(在此,也說一下武大郎)武大郎本名武植,山東(今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武大郎原名武植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谷縣縣令。
而潘金蓮她也并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后生下4個兒子。黃金莊正南1.5公里便是那武家村。
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
據1946年武植墓的發掘者依據比例和經驗推斷,武大郎實際身高應在1.78米以上,算的上偉岸。另外,不容忽視的是,武植墓的規模比較大,并且棺木用料是珍貴的楠木,這豈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豈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喪葬待遇?
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實面貌為什么遭受歷史殘酷的“毀容”呢?
據武植的24世孫武雙福等武家后人介紹,這其中另有因由:
早年貧苦的武植曾經得到過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資助,武植做官之后,這位王姓同窗家境敗落,便千里迢迢來投奔武植,希望能謀得一個職位。開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過了半年也沒聽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認為“武大郎乃真忘恩負義之輩”,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在回家路上,他編寫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語,見村貼村,逢店貼店,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植惡意中傷污辱影詆毀之能事。
另外,曾被武植治罪過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污,于是沿途傳遍了有關武大郎的粗俗之詞,武清官的形象被毀于一旦。誰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來了銀錢,幫他修房蓋屋,置買良田。
這時,他才發現武大郎決非知恩不報,而是不搞以權謀私。他發瘋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貼的紙條,但悔之晚矣,它們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題發揮,因而謬種一傳再傳。
明明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另一個也本是名門淑媛、原本賢良的縣令夫人潘金蓮卻被后世描述成“裁縫家的窮苦女,九歲被賣做家妓”,且以美女蕩婦的形象背負千載惡名,遭到唾罵,真真是比竇娥還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