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是誰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廖京生扮演的李光地非常受觀眾的喜愛。歷史上真的 有李光地這個人嗎?那么李光地是誰?下面小編給你們說一下。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李保薦施瑯領軍,結束明鄭;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三藩”、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人物故事:
清朝初年,受重用的明代降臣形成了幾股嚴重的割據勢力,其中以“三藩”勢力最為強大。所謂“三藩”是指鎮守云南、貴州的平 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之子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們擁有大量的軍隊,各霸一方,對清王朝形成極大的威脅。
清廷對“三藩”割據勢力日益膨脹早就有戒心,康熙親政后,對“三藩”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撤除“三藩”的封地,吳、耿、尚表面答應撤藩,卻不肯交出權利,暗地里準備起兵造反。康熙十四年,李光地這時正請假回鄉探親,耿精忠就派人招請李光地一同造反,反清復明。李光地堅決拒絕,并帶著母親連夜逃到山谷里。他又想到清軍不熟悉福建地形和耿精忠的兵力布置情況,與耿精忠作戰一定會困難重重。于是決定上疏給康熙皇帝,建議清軍選精兵萬人,假稱進兵廣東,然后由贛州抄小路進入汀洲,耿精忠在這里防守的士兵不過1000多人,清軍可以出其不意,乘虛而入。
他把奏疏寫在一張薄薄的紙上,折成小紙團,再用白蠟做成一個小丸,中間挖空,放入小紙團,再用臘封好。他自己無法脫身,就同六叔李日 一起秘密商議,決定派家仆夏澤冒險將《蠟丸疏》送往京城,獻給康熙皇帝。為了防止在路上遇到耿精忠的軍兵將蠟丸搜去,泄漏機密,又讓夏澤在大腿上割開一個小口子,把蠟丸裝進去,外面再貼上狗皮膏藥,當作爛瘡,使人不起疑心。夏澤假扮成李日 的仆人,兩人一起上路。從安溪冒險進入江西,找到清軍營地,再由清軍護送到京城,通過泉州府同鄉富鴻基學士,把《蠟丸疏》轉獻給康熙皇帝。康熙看了,心中非常高興,馬上命令領兵大臣按照李光地的計策行事。住江西的清軍選精兵一萬,假裝南下廣東,迷惑耿精忠。到了贛州,卻抄小路直入汀洲,耿精忠沒想到會腹背受敵,只好投降。
由于“三藩”的叛亂,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據,不得民心,終于在康熙二十年被平定了。這次平叛的勝利,使大清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李光地也因獻計有功受到嘉獎,升任為侍讀學士。
李光地當時不過是一個回家探親的小官吏,而當時“三藩”勢力炙手可熱,很多人認為朝廷無力與“三藩”抗衡,于是有的保持中立觀望,有的投靠“三藩”求得保全。李光地不但沒被叛軍拉攏,與之同流合污,反而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冒險為平藩獻計獻策。他既有報國之志,又有報國之才,有膽有識,令人欽佩。
人物評價:
李光地一生,輔弼帝業,清勤謹慎, 始終如一,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后,國家處于分烈日裂的嚴重關頭,李光地派人冒險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亂。他以全家生命力薦施瑯專征平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清兵入關后,大片膏腴之地被八旗貴圈占作牧馬場。原來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農民,或被迫為奴,或投充旗人莊園為其耕種,或被趕到貧瘠之地勉強為生康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