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真相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歷史上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那么羅貫中為何要把“草船借箭”嫁接給諸葛亮?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草船借箭”的真相,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草船借箭”的真相: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因此,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就成了智慧的化身。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歷史上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后的濡須之戰。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吳政權的開國皇帝,三國時期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在推動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孫權是個有作為的好青年,他好俠,義聲遠播,善養士,人才濟濟。孫權繼承基業之后,把父親、哥哥的舊部下及好朋友都團結在一起,短時間內就贏得了大家的支持,使江東名士張昭、周瑜、魯肅、程普、太史慈等對他“委心而服事焉”。因此,他很快就穩定了東吳的局勢。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比及號令到來,毛玠、于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余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寫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實,這是作者為了拔高人物形象,為諸葛亮錦上添花而已,這也是文學創作中虛構的巧妙運用。
歷史上真正“借箭”的卻是孫權。“借箭”的時間是赤壁之戰四年之后,曹操為了報仇而率軍南下,進攻濡須口。一天,孫權親自乘坐戰船,深入曹營,到前方視察。曹操下令弓箭手射箭,一時萬箭齊發,矢下如雨。不一會兒,孫權的艦船上便射滿了箭。因受箭的一面偏重,船體漸漸傾斜,眼看就要翻覆,孫權急忙下令把船調轉身來,用另一面受箭,使“箭勻船平”。
由此看來,孫權的“借箭”,完全是在緊急情況之下,采取的一種急中生智的應變手段,其目的是為了自保。但這種客觀的“借箭”效果,正好反映了孫權卓越的軍事才干和臨危不懼的指揮能力。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松之記載: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件事情后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借此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為諸葛亮跟隨劉備轟轟烈烈創業,譜寫出驚天動地的傳奇作鋪墊。同時,與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相呼應,襯托出諸葛亮的《隆中對》絕不是信口胡謅。從而說明劉備先生沒有看錯人,聘請諸葛亮是正確的。看來,羅貫中神話筆下人物諸葛亮頗費心思,為了塑造典型、突出人物形象而采用了虛構的藝術手法。
219年,孫權奪取了荊州,襲殺了蜀國大將關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229年,孫權見縫插針,趁外交關系不錯的時候稱帝,改元黃龍。三國時期,實力派首腦曹操也曾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相關資料介紹: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于《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后人的贊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但在正史《三國志》中卻是孫權所為,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后第五年的濡須之戰。
史書原文
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余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2]
還原歷史
草船借箭,歷史上卻有其實,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不過有兩個版本的。據《三國志·吳主專》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個跟草船借箭沒什么關系,但是下面這個就有了。
在《魏略》中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來的時候,不是乘輕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箭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于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孫權也就回去了。這件事后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