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怎么評價朱元璋的
朱元璋是繼劉邦之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他自幼窮苦,曾為地主放牛,相傳還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那么西方是怎么評價朱元璋的?
洪武朝堪稱中國歷史上遍設學校之始,興學系元璋一大善政。但元璋只希望造就為己所用之工具,對學生設禁甚多,不但不許議論所謂軍國大事,更規定“生員不得擅入廚房,議論飲食美惡”,敢有犯者,杖擊并充軍。
國子監第一任祭酒(相當于大學校長)宋訥對學生單靠嚴厲立威,伙食很差,學生竟有餓死者。一個叫趙麟的學生受不了虐待,在學校里貼出一張壁報抗議。按照校規,這是“毀辱師長罪”,應該打一百大板充軍,但元璋卻認為學生向師長抗議,此風不可長,竟法外用刑,把趙殺了,并在學校前立了一根長竿,懸其頭以示眾。
這根血淋淋的竿子一直豎在那兒,居然要等到明史上以荒淫出名的明武宗出場,才被下令撤去。史籍上說,明武宗南巡,到了南京的國子監,看見這竿子感到奇怪,說這是做什么用的呢?教員回答是掛學生腦袋的,武宗大不以為然,說了一句很樸實的“名言”:學校豈是刑場!撤掉吧。這根血淋淋的竿子一共豎了126年。
把科舉考試的內容限定在幾部經書之內,宋朝王安石是始作俑者。朱元璋的“創造”在于,他和文臣們一起,把科舉考試的文體格式僵硬地固定了下來,文章怎么起頭,怎么轉折,怎么結尾,都必須一絲不茍。這樣一來,文章立意早已是圣賢的,格式又是統一的,逼迫天下讀書人把才思浪費在“八股”這個螺絲殼中,只能在螺絲殼中看誰的道場做得漂亮,徒然耗費青春。
秦始皇怕讀書人厚古薄今,非議朝政,焚書坑儒,唐太宗實行科舉,看到應舉人很多,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元璋更進一步,把讀書人限制在八股中,其辦法是唐太宗的“英雄入彀之術”,其用意則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之心”。
南北文化水平不一,科考錄取者中南人居多,洪武三十年也不例外。北人不滿,元璋下令徹查的結果證明并無舞弊,這時又有人造謠,說復查者故意把北人中不好的卷子給皇帝看,元璋大怒,立即將復查的多個官員賜死,同時他親自考試,重新選拔了61人,均為北人。“時謂之南北榜”。西方學者所撰的《劍橋中國明代史》在敘述這一冤案時直截了當地評價說:“這種種事件表明了一個人長期患偏執狂后會是什么心理狀態。”
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杰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后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后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于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余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歷代評價
趙翼曾說: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杰,盜賊兼而且也。
順治帝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還說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后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毛澤東評價朱元璋:“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商傳評價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斗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