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的死因是什么
柴科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首演后九天。他的尸體被運至圣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 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墳墓就在相熟的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和穆索斯基的附近。那么柴科夫斯基的死因是什么?
死因解密
1893年10月28日,在彼得堡的愛樂廳,《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由俄國大音樂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首演,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僅僅幾天后的11月6日凌晨,這位俄國著名音樂大師卻突然死亡。他的死因更是給人們留下一個不解的謎。
在柴可夫斯基死后的第12天,也就是1893年11 月18 日,他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樂曲自始至終的悲劇氣氛,給人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這種悲哀痛苦的情緒,使得人們更加關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悲愴的《第六交響》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殺”的“預言”。
柴可夫斯基死后,官方宣布了他的死因。在彼得堡愛樂廳指揮《第六交響曲》之后,柴可夫斯基在其弟馬德斯特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走進涅瓦大街一家名為萊涅拉的時髦餐廳。當時,柴可夫斯基有點口干,于是向餐廳要了一杯水解渴。第二天,他便患上急病。醫生認為,柴可夫斯基所喝的水里帶有霍亂病菌,使得柴可夫斯基因此感染霍亂。幾天后(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便與世長辭。
但是,100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對這種官方說法抱有很大的懷疑,喝水感染霍亂的奇怪說法無法令人信服。柴可夫斯基多年來身受腸胃病之苦,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對于食物的衛生尤其重視。因此,當醫生的警語和醫療指南在所有的報紙上大加倡導之時,一杯生水和傳染病的故事,看起來實在有點不合情理。
后來,有人發現一份所謂柴可夫斯基寫的“秘密標題”的草稿,上面寫著:“這部交響樂的計劃的最終本質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沖動的熱情、信心和渴望活動,必須短(終曲:死亡——崩潰的結果);第二部分——愛;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為終結(也要短)。”于是,人們以此為據,證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殺”。然而,《第六交響曲》卻絕不是作者為自己“自殺”所寫的“挽歌”。這是因為,1893 年這一年,是作者獲得極高榮譽的一年。此時,他的聲望在俄國如日中天,并獲得世界各國音樂界的肯定。而且有亞歷山大三世的大力庇護,可謂前途無量。況且在柴可夫斯基的書信和日記中,沒有沉重危機和極度憂傷的只字片語,人們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殺的理由。
一些學者認為,柴可夫斯基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于猜測。聲名顯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殺,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謎。
在真相沒有水落石出之前,圍繞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爭論必然很多。然而,無論音樂家的真正死因為何,柴可夫斯基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他在音樂愛好者心中的價值,永遠是崇高和珍貴的。他的音樂美化人類的感情,點綴凡俗的生活,留給世間心靈的火花和美麗的宴饗。
延伸閱讀
柴科夫斯基 的創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處在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知識分子對光明的向往,對黑暗現實的苦悶壓抑的感受。
他善于在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習,他把高度的專業創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于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并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郁敏感的性格特征——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柴科夫斯基對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與他的同性戀天性的矛盾,使他一 生都充滿了痛苦的掙扎,這亦反映在他的音樂里,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里,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將民族文化與西方交響樂傳統成功地融合在一起。盡管柴科夫斯基結識了“強力集團”,但是他始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民族主義團體。
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于我對音樂里俄羅斯元素的關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