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王政時代的歷史
羅馬王政時代又稱為羅馬王國,是指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古羅馬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羅馬王政時代的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羅馬王政時代的起源傳說圖片
羅馬王政時代的概述
羅馬王政時代是指古羅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又稱為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是羅馬從原始社會的公社制度向國家過渡時期。此時的古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
傳統認為王政時代的羅馬共有七王:羅慕路斯,努瑪·龐皮留,圖魯·霍斯梯留,安庫·馬爾修,塔克文·普里斯庫,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
羅馬王政時代的歷史
羅馬城的起源
一切古代民族和國家起源的歷史都難免和神話傳說混在一起。羅馬城的起源也不例外。
傳說,羅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戰爭時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
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到意大利,并娶當地國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維尼來為妻。伊尼阿斯死后,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爾巴·隆加城成。此后王位代代相傳,當傳到努米托爾的時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烏斯篡奪。阿穆利烏斯為確保王位,強迫努米托爾之女西爾維婭作維斯塔貞女。可是西爾維婭為戰神所愛,生了一對孿生子。阿穆利烏斯命令將這對孿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將孩子漂到了岸邊。后來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圖魯斯)撫養長大。哥哥名叫羅慕路斯,弟弟則叫列莫斯。兄弟倆殺死阿穆利烏斯,并將王位歸還其外祖父,自己在別處建城。在建城過程中,兄弟間發生爭吵,結果兄殺其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該城,羅馬城由此產生。
據羅馬作家瓦羅推算,羅馬建城的年代為公元前754--753年。
羅馬城的建立標志著王政時代的開始。
羅馬建城的故事,雖然有許多純屬神話,但近代考古發掘表明,這些神話中似乎也包含著一些歷史的記憶。
近代來的考古表明:后來得名為羅馬的那塊地方,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區居民往海邊取鹽的必經之地。約當公元前10世紀初,這里的小山丘上出現了原始村落群。到公元前8--7世紀,各村聯合為七丘聯盟,其中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為主。后來,又并進薩賓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4世紀,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來,被合并地區的周圍筑有城墻。因此,最早的羅馬城實際上就是通過聯合、歸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漸形成的。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王時期
在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王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托里斯·奧斯蒂呂斯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斗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斗,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幸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幸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托里斯·奧斯蒂呂斯也成為阿爾巴的君主。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
公元前6世紀時,羅馬平民的人數大增,如果說在最初,羅馬人還可以通過把一部分平民逐漸容納到血緣親屬的氏族和部落中來的方法解決部分平民不滿的話,那么到第六王塞爾維烏斯時期,這種可能已經變得微乎其微,因為這時的平民人數即使不完全等同于羅馬人民,也幾乎與它相差無幾了。此外,平民在經濟和軍事事務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羅馬的工商業多由平民經營,稅收的很大一部分也來自平民。一切與羅馬有關的戰爭,無論是自衛戰,還是對外擴張都離不開平民的參與。廣大平民對氏族貴族的門閥特權強烈不滿。他們要求形成中的羅馬國家機構不再是以氏族門第,而是以財產多寡來確定它管轄下居民的權利和義務。而這一點,羅馬的氏族制度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塞爾維烏斯改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
塞爾維烏斯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按財產多少劃分居民等級。規定羅馬居民,不論貴族和平民,按財產多少劃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擁有相當10萬阿司或更多的財產,出重裝步兵80個百人隊(森都里亞),另外出18個騎兵隊(稱騎士);第二級,擁有7.5萬至10萬阿司財產,出次重裝步兵22個百人隊;第三級,擁有5萬至7.5萬阿司財產,出次重裝步兵20個百人隊;第四級,擁有2.5萬至5萬阿司財產出輕裝步兵22個百人隊;此外,無產者(proletarii)不入級,出1個輕裝步兵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
第二,按百人隊設立森都里亞大會(百人隊大會)。凡是服兵役的都可參加。這個以財產原則建立的新機構,取代了以氏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庫里亞大會。庫里亞大會的一些重要職權:如宣布戰爭,選舉官吏,重大案件的審判等都轉歸了森都里亞大會。從此,庫里亞大會逐漸地喪失其政治上的重要性。在森都里亞會議進行表決時,每個百人隊只有一票,所以第一級的富有者還可操縱絕對多數(98票),平民的勝利還是初步的。
第三,羅馬城內建立四個地域部落作為管理居民的行政單位,代替原來的三個血緣部落。它們各以所在山丘為名,即帕拉丁、埃斯奎林、蘇布拉與科里納爾;城郊農村則劃分為15或16個地區部落。
"這樣,在羅馬也是在所謂王政被廢除之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古代社會制度就已經被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新的、以地區劃分和財產差別為基礎的真正的國家制度。"塞爾維烏斯改革使氏族制度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到國家的過渡。
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時期
傲慢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了王,也是最后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后,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后改名執政官,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 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王政時代是我政治說明
傳說羅馬共有三百個氏族組成三十一個胞族(羅馬人稱之為庫里亞)、三個部落(羅馬人稱之為特里布斯),他們的全體成員構成"羅馬人民"(Popuius Romanus)。
"王政時代"的管理機構主要有勒克斯(王)、元老院和庫里亞大會三種。
庫里亞大會
是按胞族(即庫里亞)召開的民眾會議,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這一會議主要解決公社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如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包括勒克斯)、宣布戰爭、通過或否決新法案、對判處死刑的案件作出最后定奪等等。在通過決議時,三十個庫里亞各有一票表決權。
元老院
即長老議事會,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它相當于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有權預先討論向庫里亞大會提出的重大問題。因為它的成員都來自氏族顯貴,所以實際上能操縱庫里亞會議并對勒克斯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勒克斯(國王)
相當于荷馬時代的"巴賽勒斯",可能由選舉產生。他是軍事首長、最高祭司和最高審判官。但還沒有具備真正國王的權力,還沒有掌握民政大權。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末這250年間,傳統認為羅馬共有七個王,即羅慕路斯、努瑪、圖魯斯、安庫斯、老塔克文、塞爾維烏斯和小塔克文。據說第一和第三王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為薩賓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為埃特魯里亞人。
他們引進了伊達拉里亞式的豪華與威嚴:王在隆重場合頭戴金冠,身著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之上;王的身邊有12侍從,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頭,謂之"法西斯",它象征著1種絕對權力,因而成為以后專制獨裁的代名詞。另1種留傳后世的禮儀則是凱旋式的舉行,每當國王率軍征戰得勝回城,必舉行盛大凱旋式:王著金紫大袍,立于戰車之上,帶著俘虜,抬著戰利品,浩浩蕩蕩穿過城市街道,直達神廟奉獻犧牲,而群眾則夾道歡呼觀看,場面盛大壯觀。這種儀式后來成為羅馬社會生活的1個重要內容。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家不同, 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政者統治,臨時執政者將有權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一個人民的大會。如果這個人選被庫里亞大會通過,元老院將批準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導,但元老院掌控著整個過程。
羅馬王政時代經濟總述
王政時代的羅馬,由于鐵器工具的普遍使用,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鐵制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手工業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冶金、制革、制陶等開始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交換比以前發達,交換的媒介物已不是牲畜,而是使用銅塊衡量。
貴族的形成
當時,部分富有宗族開始利用特權,霸占公有土地和財產,并且開始占有和使用奴隸,久而久之他們便成了氏族貴族。一般貧困破產的成員則往往求庇于貴族門下,接受他們保護,成為貴族的被保護人。他們從貴族那里獲取份地,但必須為貴族服役和負擔一定的義務,戰時以親兵身份隨同出征。這樣,在原先平等的氏族內部就出現了貴族和被保護人兩大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
平民的形成
與此同時,在羅馬的氏族之外也出現了一個龐大的階層--平民。通常認為他們來自氏族以外,有的系外來移民,有的則是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因為這些人都處在舊的氏族、庫里亞和部落之外,因而不是Populus Romanus,即不是地道的羅馬人民。他們人身自由,可以占有地產,但必須納稅、服兵役。他們不能擔任任何官職,既不能參加庫里亞大會,也不能參與征服得來的國有土地的分配。一句話,即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所以,從一開始,平民和貴族之間就存在著矛盾。而羅馬國家的形成實際上也是平民和貴族間斗爭的結果。
奴隸的殘存
這時也有奴隸,但人數很少,其來源主要是戰俘和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