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張伯倫簡介
阿瑟·尼維爾·張伯倫,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國伯明翰市的巨富之家。1889年,張伯倫從伯明翰梅森學院畢業(yè),先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后到西印度群島的巴哈馬島上經(jīng)營張伯倫父親創(chuàng)辦的劍麻種植園。那么,下面給大家介紹英國首相張伯倫簡介。
人物簡介:阿瑟·尼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e Chamber lain,1869—1940),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國伯明翰市的巨富之家。1889年,張伯倫從伯明翰梅森學院畢業(yè)。1897年,在西印度群島的巴哈馬島上經(jīng)營張伯倫父親創(chuàng)辦的劍麻種植園經(jīng)營不善之后回到伯明翰。1911年,張伯倫依靠家族的勢力,當選為伯明翰市議員。
1915年,當選。1916年12月,張伯倫出任勞合·喬治戰(zhàn)時聯(lián)合政府中新設立的國民兵役局局長,7個月后因為沒有實權而辭職。1918年底,張伯倫在家人支持下,以保守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下議院競選,當選為議員。從此,張伯倫躋身于政界,先后出任博納·勞政府和兩屆鮑德溫政府的郵電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和衛(wèi)生大臣,成為英國政界的頭面人物。
綏靖政策
英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在如何對付德國戰(zhàn)爭威脅的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對德強硬派認為,德國的目標是控制整個歐洲,英德矛盾不可調(diào)和,戰(zhàn)爭正在逼近,必須加強戰(zhàn)備,聯(lián)合法、美及其張伯倫有關國家,組成以英法兩國為核心的“武裝的國際聯(lián)盟”,并調(diào)整與社會主義蘇聯(lián)的關系,共同對付法西斯的侵略擴張。以張伯倫為首的對德綏靖派則認為,對德國采取強硬行動會引起“普遍的歐洲戰(zhàn)爭”,英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只會遇到“無法預料的災難”而“不會贏得任何東西”,故而極力主張對德國的侵略擴張采取妥協(xié)、退讓、姑息的綏靖政策。
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出任首相。張伯倫自信“對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了如指掌”,一反前任首相不多過問外交事務的作風,統(tǒng)攬外交大權,不讓整個內(nèi)閣參與外交政策,獨斷專行,推行綏靖政策。在張伯倫主持下,英國政府逐步形成整套所謂“全面解決”歐洲問題的綏靖“總計劃”。這套綏靖計劃的戰(zhàn)略目標是避戰(zhàn)求和,穩(wěn)定現(xiàn)狀,確保英國的霸權地位;戰(zhàn)略重點在歐洲;首要任務是謀求與德國、意大利法西斯改善關系,實行“友好合作”;戰(zhàn)略設想是通過談判和秘密交易,在不損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用讓出自己的部分利益,出賣中歐與東歐國家的利益和犧牲社會主義蘇聯(lián),來滿足德意法西斯奪取“生存空間”的擴張要求,并在此基礎上與德意法西斯締結廣泛的協(xié)議,達成解決歐洲問題的“總諒解”,確保西歐無戰(zhàn)爭,維護既得利益,鞏固已有的勢力范圍。
為了推行既定的綏靖計劃,張伯倫極力排斥打擊強硬派。上臺伊始,張伯倫就立即撤換駐德大使,將主張對希特勒的擴張行動保持高度警惕、積極加強防務的費布斯撤職,換上鼓吹英德合作、被人責罵為“納粹大臣”的漢德遜為駐德大使。1938年2月20日,又迫使強硬派領袖、外交大臣艾登辭職,任命有“綏靖船上的大副”之稱的哈利法克斯勛爵為外交大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張伯倫也只是裝模作樣地“譴責”了幾句。
德國侵吞奧地利得逞,使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希特勒又把魔爪伸向捷克斯格伐克,提出讓蘇臺德區(qū)“自治”的要求。沉湎于“拯救歐洲和平”的張伯倫早已決定把蘇臺德奉送給希特勒,從捷克危機一開始就不準備“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與德國打仗”。1938年4月底,張伯倫在英法會談中要求法國政府不要履行法捷條約,并共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德國法西斯屈服。同時,拒絕蘇聯(lián)關于采取集體行動制止侵略的建議。英法會談后,張伯倫對記者發(fā)表談話:“為了和平的利益,英國贊同讓蘇臺德區(qū)‘自治’。”張伯倫的所作所為使希特勒的侵略氣焰更為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