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治家哈羅德·威爾遜
哈羅德·威爾遜,詹姆士·哈羅德·威爾遜,里沃的威爾遜男爵,KG,OBE,FRS,PC 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是20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英國政治家,他被普遍認為是一位智慧型的政治家。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英國政治家哈羅德·威爾遜。
威爾遜早年生涯
威爾遜于1916年出生于英格蘭哈得茲菲爾(Huddersfield)的一個政治家庭,比他日后的對手希思早數個月出生。威爾遜的父親赫伯特早年活躍于自由黨,后來則加入工黨。威爾遜8歲的時候曾到訪倫敦,并曾在唐寧街10號的門口留影。
威爾遜早年獲得獎學金,入讀哈得茲菲爾皇家會堂中學(Royds Hall Secondary School, Huddersfield),但在1931年的時候,他在一次童軍遠足中喝了受污染的牛奶而染下傷寒,使他有數個月要告假就醫。到了翌年,他任職工業化學家的父親因為人手過剩而被解雇,威爾遜遂舉家遷到威勒爾(Wirral)的斯比塔耳(Spital)尋求工作。他在那里的威勒爾文法男校(Wirral Grammar School for Boys)就讀中學六年級,并成為了學生代表(HeadBoy)。
威爾遜在中學的成績十分出眾,促使他在1934年取得獎學金,入讀牛津大學的耶穌學院,修讀歷史。在大學里,他曾經加入自由黨,但后來受到G·D·H·柯爾的影響而轉投工黨。第一年學年后,威爾遜轉讀哲學、政治及經濟學,后來更以一級榮譽畢業,旋即被校方聘用,成為該校在20世紀其中一位最年輕的導師(don)。
威爾遜在1937年成為牛津大學新學院的經濟學講師,在1938年起又成為了大學學院的經濟史講師(自1938年至1945年也是該校的研究員)。在這段時期,他也是威廉·貝弗里奇的助理研究員,專門研究失業和貿易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威爾遜曾自愿從軍,但由于他被界定為專業人士,而被納入為公務員,成為研究采煤工業的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隨后自1943年至1944年在燃料與電力部出任經濟學與統計學部門的處長,而統計學更在日后成為了他畢生的興趣,另外,他曾自1972年至1973年出任皇家統計學會會長。
威爾遜國會生涯
在大戰踏入尾聲的時候,威爾遜開始尋求在臨近的大選中,覓得一個下議院議席,于是他被指派出選奧姆斯克(Ormskirk)選區,挑戰另一候選人史蒂芬·金-賀(Stephen King-Hall)。最初,威爾遜打算在大選召開前夕才宣布參選,但他卻意外地答應立即宣布參選,結果被迫提早脫離公務員行列。在這段時間,他寫了《采煤業的新政》(A New Deal for Coal)一文,以他在大戰期間的工作經驗,反駁國有化有助提升煤礦采礦效率的理論。
在1945年大選,工黨擊敗保守黨,在大選中取得了大勝,而威爾遜也順利地當選國會議員。但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立即被聘任為公務部(Ministry of Works)的國會秘書。兩年后,他被改派為海外貿易秘書(Secretary for Overseas Trade),任內曾數次到訪蘇聯,商討貿易事宜,但這些外訪在日后卻遭對手指為有通敵之嫌。
在1947年10月14日,年僅31歲的威爾遜被任命為貿易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晉身內閣,成為了20世紀最年輕的閣員。在任內,他大力提倡通過《1947年貿易統計學法案》,改革英國收集經濟數據的法則,而該法案亦一直沿用至今。另外,他又帶頭動議廢除戰時的配給制度。到了1950年大選,由于選區改易,威爾遜轉到新設立的海頓(Huyton)選區,最終以些微的票數險勝。
為了籌措足夠的軍費以應付朝鮮戰爭,工黨政府在1951年決定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將對藥物收取費用,此舉使威爾遜跟隨了安奈林·貝文(Aneurin Bevan)的行列,在1951年4月宣布辭去所有政府職務,以示抗議,從此,威爾遜亦開始被視為左派人物。同年10月,工黨政府垮臺,威爾遜成為貝文的“靠左派”主席,但不久以后,威爾遜卻開始與貝文保持距離。巧合地,貝文后來在1954年宣布進一步辭去影子內閣的職務,威爾遜遂立即被起用。
反對黨生涯
威爾遜是位十分能干的影子閣員,除了成功使保守黨政府的《1955年財政法案》流產外,他在1956年發表的一則精辟的言論更贏得不少掌聲。當年,擔任影子內閣財政大臣的威爾遜,以“蘇黎世的地精”(gnomes of Zürich)來形容瑞士的銀行家,諷刺他們企圖以投機手段使英鎊貶值。另一方面,工黨在1955年大選落敗后,他曾展開調查,試圖找出工黨落敗的原因,并提出數點有用可行的建議。在1959年,威爾遜又成功將下議院的賬目委員會主席一職,合并到影子內閣財政大臣身上。
在1960年,仍然被視為左派的威爾遜,嘗試在黨魁選舉中挑戰黨魁曉治·蓋茨克(Hugh Gaitskell),雖然在蓋茨克的帶領下,工黨在1959年大選中大熱倒灶,后來又受廢除“第四款”一事蒙上陰影,但威爾遜仍然落敗。其后在1962年,威爾遜參選副黨魁選舉,卻被喬治·布朗擊敗。此后,他出任影子內閣外務大臣一職。
正當工黨重整旗鼓的時候,曉治·蓋茨克卻在1963年1月突然死亡。威爾遜于是再度成為了黨魁選舉的左翼候選人,挑戰喬治·布朗,后來由于卡拉漢加入選戰,分散了黨內的右翼選票,以致威爾遜在選舉勝出,成為了新任工黨黨魁。不久以后,保守黨政府爆發了“普羅富莫事件”(Profumo Affair),威爾遜譴責“丑聞揭露了我們社會里病態的一面”,從而搏得不少支持,至于麥美倫的保守黨政府亦因丑聞而大受打擊,促使麥美倫在1963年10月辭去首相一職,由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接任。霍姆由于是貴族,不能在下議院發言,以致他上任后立即宣布放棄他的伯爵爵位。道格拉斯-霍姆下臺后,威爾遜曾在議會曾取笑他是霍姆伯爵十四世,霍姆立即回應道:“我相信威爾遜先生是威爾遜先生十四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