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哈羅德·麥美倫
莫里斯·哈羅德·麥美倫是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在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國首相。麥美倫的綽號是“Supermac”,而他在晉升為貴族以前,一直也沒有使用莫里斯來稱呼自己,所以公眾一般叫他作哈羅德·麥美倫。那么,下面給大家介紹英國首相哈羅德·麥美倫。
早年生涯:麥美倫于1894年生于布里克斯頓,父母分別是莫里斯·克勞福德·麥美倫(Maurice Crawford Macmillan,1853年—1936年)和海倫·亞提·塔雷頓·貝麗士(Helen Artie Tarleton Belles,1856年—1937年)。他的祖父丹尼爾·麥美倫(Daniel Macmillan,1813年—1857年)是一位蘇格蘭佃農,在后來創辦了麥美倫出版社。麥美倫早年入讀伊頓公學,及后升讀牛津大學的貝利奧爾學院,但他在大學只讀了兩年,便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從軍。
在大戰期間,麥美倫在御林軍團中服役,軍階至,并曾三度在戰事中受傷。在索姆河戰役中,麥美倫曾被子彈射中盤骨,結果他花了一整天躲在散兵坑,看古希臘作家埃斯庫羅斯的原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于他喪失了不少好友,因此他在戰后拒絕返回牛津就學,并慨嘆大學已經面目全非。
在1923年鐵路國有化以前,他在大西部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中出任主管一職。
經濟政策
麥美倫任財政大臣時已專注貨幣事務,而上任首相后,經濟亦成為了他的主要專注范疇。然而,英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促使本土在1961年出現了不合理的凍薪情況。凍薪的問題更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并引致保守黨在隨后的補選中失去不少議席。麥美倫后來在1962年7月對內閣進行大規模改組,但改組行動不單沒有使麥美倫政府的支持度上升,而且還被外界認定政府內部正陷于恐慌狀態。
麥美倫對經濟采取一國保守主義(One Nation),希望能夠達成高就業率的目標。可是他主要的財政部官員卻是貨幣主義者,他們對麥美倫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贊同,認為政府要支持英鎊,就要嚴密地控制幣值,最終失業率將無可避免地上升。他們的建議在1958年1月遭到了拒絕,結果,三名財政部的官員,即財政大臣彼得·霍尼戈夫(Peter Thorneycroft)、財政部經濟秘書尼格爾·伯奇(Nigel Birch)和財政部財務秘書埃諾奇·鮑威爾(Enoch Powell)均宣布辭職。麥美倫對此事一筆擦去,表示事件只屬“一件局部的小問題”。
麥美倫任內支持成立國家收入委員會(National Incomes Commission),希望以委員會控制收入,以達至“有增長,無通漲”的政策目標。除此之外,他又推行過一連串不顯眼的措施,對經濟進行管制。
外交政策
麥美倫對外交政策亦有強而有力的控制。他上任首相后,立即著手于修補英美兩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后的疏離關系。他在戰時的朋友德懷特·艾森豪成為了關鍵。在1957年3月,他們兩人在百慕大舉行了一次有建設性的會談,并重新確立了英美兩國的友好關系,而艾森豪卸任總統后,繼任的約翰·肯尼迪,也同樣與麥美倫建立起熱忱真摰的友誼。麥美倫也知道向歐洲大陸示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請求推遲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并探討發展歐洲自由貿易區(European Free Trade Area,簡稱EFTA)的可能。
大英帝國的余暉在其任內不斷褪色,而他更見證了非洲殖民地獨立的前奏。在1957年,英屬的黃金海岸和馬來亞率先獲得獨立。而他在1960年發表了一篇名為《風云變換》的演講,更進一步推動了獨立運動。繼黃金海岸獨立成加納后,尼日利亞和肯尼亞分別在1960年和1963年得以獨立。然而,在中東事務上,麥美倫認為英國仍有介入的必要,所以分別在1958年和1960年對伊拉克和阿曼的管治作出干預。
1959年大選
在麥美倫的帶領下,保守黨成功在1959年大選中取得勝利,而在下院的多數優勢更從67席增加至107席。正如競選標語說到:“保守黨下的生活好得多了”(Life's Better Under the Conservatives),保守黨的成功無疑是經濟改善的成果。麥美倫自己也評論到:“無疑,容我直截地說,絕大部份國民都從未試過有那么好的政府。”這句說話后來常常被演繹為:“你從未有過那么好的政府。”(You've never had it so good)不過,不少批評者卻認為,麥美倫任內實際的經濟增長根本十分少,而且增長更受到了軍費開支增加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