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
安東尼·艾登(1897一1977),畢業于牛津大學,1923年被選為下院保守黨議員,鼓吹和平主義,主張建立國聯。1935年任外交大臣,因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于1938年辭職。那么,下面給大家介紹這位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
1955年4月,丘吉爾終于宣布退休,艾登遂接替安東尼·艾登出任英國首相。艾登憑借著俊朗的外表、魅力和安東尼·艾登在大戰的政績,使安東尼·艾登在國內成為受歡迎的人物。因此當安東尼·艾登一上任首相,便立即舉行了1955年大選,并為保守黨在下議院帶來更大的多數優勢。可是,艾登從未出任過有關本土事務的職位,故缺乏處理經濟事務的經驗。為此,艾登把這些事務一概交給安東尼·艾登的副手們,如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等,至于自己則專注在外交事務,并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結成緊密的同盟。而艾登的名言:“要永遠以和平為大前提。(Peace comes first, always)”更使安東尼·艾登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
但是,這個英、美同盟在日后被證明是徒具虛名的。在1956年,艾登聯合法國,企圖阻止埃及總統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因為蘇伊士運河自十九世紀以來,都是“蘇伊士運河公司”(Suez Canal Company)的資產,而該公司則正正由英國和法國的股東所擁有。面對著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艾登根據安東尼·艾登在三十年代的外交經驗,視納賽爾為墨索里尼的翻版,認為兩人皆如出一轍,都是急激的民族社會主義者,并會入侵其安東尼·艾登國家。然而其安東尼·艾登意見卻認為,納賽爾的舉動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合情合理。
結果在1956年10月,經過了幾個月的談判和嘗試斡旋后,最終勸阻納賽爾失敗。于是英國和法國,聯同以色列出兵埃及,并占領了蘇伊士運河地區。不過在出兵以后,艾森豪威爾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譴責這是殖民主義的死灰復燃。同時,這位美國總統是非殖民地化(Decolonization)的支持者,認為這樣除了可使殖民地得到自由以外,又有利于美國的對外貿易,而且更有助和阿拉伯與非洲地區的領導人建立良好關系。至于艾登則忽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都要依賴美國,以致艾登最后不得不向美國的壓力屈服,進行撤兵。是次事件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標志著大英帝國和法國的正式衰落,脫離列強行列。
在蘇伊士的徹底失敗,使安東尼·艾登的聲望受挫之余,健康亦因而惡化。但安東尼·艾登的財相麥美倫,盡管是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其中一位策劃人,在此時卻乘機巧妙地操縱艾登,使安東尼·艾登終于在1957年1月辭去了首相一職,并由自己接任。艾登辭職后,成功挽留了自己的聲望,并于1961年被冊封為亞芬伯爵。
延伸閱讀:
艾登唯一存活的兒子,尼古拉艾·登(Nicholas Eden)(1930年─1985年),在1977年以前稱為艾登子爵,也是一位政治家,曾在艾滋病早逝。
艾登的長子,西門艾·登(Simon Eden),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英國皇家空軍在百慕大的一次行動中陣亡。艾登與西門的關系十分要好,故安東尼·艾登的死訊對艾登造成了很大打擊。
有關艾登的文件和政府檔案,現正存放于伯明翰大學,以作特別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