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理學家歐陽貞
歐陽貞(公元1318-1388)字元春,號貧樂,一號石戶農。元朝分宜(今屬江西)防里人。是元朝理學家、文學家。他做學問的出發點,開始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做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美夢;但元朝廷祜間兩次考舉人落榜后,則絕意功名,不樂仕進,株守家中讀書著述,或是設席課徒,傳授知識。
人物生平
。生于元仁宗廷祜五年(公元1318年),歿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38年),享年七十歲。據《袁州府志》、《分宜縣志》、《防里十派歐陽氏族譜》的有關記載,似乎不是,而是肺腑之言。他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淹貫經史。大些,又外出拜揭奚斯(元朝文學家、史學家,今豐城人)、夏鎮(進士,宜春人,文章簡古有法,學者多宗之)為師,發憤讀書,以后工古文詞,做了小官。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正下太亂,便辭官回家。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政局穩定后,他才出頭露面。開始參加江西鄉試,中第一名解元。
從此又進入仕途,先后做了考城、扶溝主簿。幾年后,因年將花甲,便請求回鄉。洪城十八年(公元1383年)他六十五歲考中了進士,僅僅是取個“學歷”而已,重回家鄉。他在家鄉里干些什么?一是“求老農學鋤耨,性拙而力弱,工倍而食鮮,故益貧,雖貧亦未嘗以為苦”;二是“喜游遨,每佳山林好風月,同心者邂逅,杯酒從容,即高談郎詠,旁者無人”;三是在“自坐自行中有會悟”,則廢寢忘餐,吟詩著文.(《石戶農傳》)所著有《周易問辨》三十卷、《史提鉤》七十卷。詩文有《余學初集》、《龍江叢稿》、《東齋寓錄》、《貧樂集》。
“貧樂”自己贊自己,寫了篇《貧樂齋自贊》,其詞曰:天能貧吾身,而不能貧吾心;吾能樂吾心,而不樂吾身。貧吾身固不樂,樂吾心斯不貧。人皆以身不貧者為樂地,吾獨以心不樂者為貧民。噫,樂果何人?貧果何人?這是作者自我解剖人生觀,用哲學語言,闡述自己對貧與樂的看法。
作者是個甘貧窮的樂觀主議者,從貧與樂說到身與心。在他看來,人的身與心(天理良心,善良的心,正確的思想、意識)這兩個東西,心更重要。如果維護身子與維護有顆善良的心發生矛盾時,應盡可能維護后者。因此,“天能貧吾身”,天能夠使我少吃少穿,身子受到折磨,“而不能貧吾心”,不能我的良心受到損害。樂心與樂身往往發生矛盾,這矛盾一旦發生,那就“吾能樂吾心,而不能樂吾身”。由于這樣,我在任何時候都“樂吾心”。因常“樂吾心”,任何時候都感到滿足,就任何時候也不感到貧乏了。
然而好些人的看法與我不同,“人皆以身不貧者為樂地”,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肥了身子就是快樂,不管花的錢來得正路不正路,即使是妄取茍求,不義之財,良心受到譴責,他們也要這樣干,認為能撈到錢的地方就是“樂”地。我卻認為這各昧天良肥已而“心不樂者”(要蠅營妄取,貧臟賄賂,食人血汗,人家必然要罵娘,橫眉冷對,甚至要同起攻之,心里那得痛快)的行為,不僅無快樂,而且是人世間真正的“貧民”。歐陽貞的父名自強,字秀南,又字南翁。后將住宅改建為意山讀書樓,揭奚斯為之書匾額(現匾尚存),并作記,虞集(元朝學者,字伯生、世稱邵庵先生,崇仁人)為之賦詩,學者稱他為意山先生。
他出于元前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他開始潛心研究理學,以后又熱衷于文學。他做學問的出發點,開始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做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美夢;但無朝延祜間兩次考舉人落榜后,則絕意功名,不樂仕進,株守家中讀書著述,或是設席課徒,傳授知識。
延伸閱讀
元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也是首個征服全中國外來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統一中國。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臺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造成了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我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 。其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后期因統治腐敗和民族壓迫,導致農民起義,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