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4~1368年的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疆域廣闊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國地區的征服王朝。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公元1294~1368年的元朝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元朝的簡介:
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滅南宋,完成統一。
元朝且為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的宗主國,名義上五國同為蒙古帝國,其藩屬國涵蓋東南亞各國。蒙元征服中國后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后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軍攻占大都,元順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與明王朝對峙,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繁榮,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知識分子被失去上升階梯(科舉)導致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公元1294~1368年的元朝: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逐漸走上了由盛到衰、最終覆亡的道路。這一過程僅僅走了70余年。而自成宗死后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1307~1333)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弒以后,帝位紛爭、自相殘殺的局面一幕接著一幕。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斗爭極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基礎和實力,對其統治秩序的惡化和崩潰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元朝統治階級長期以來推行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到元末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公開激化,在此基礎上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敲響了元王朝的喪鐘。
忽必烈后期,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臺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并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后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被壓迫更為嚴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爾襲殺后(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國號。
忽必烈時代,蒙古統治集團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夫爭國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戰爭破壞而日益減少。“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業力農”的方針獲得部分實施。在中原漢地,元政府也采取一些相應措施來扭轉長期戰亂所造成的殘破局面。元朝社會經濟由戰時的衰敝狀態漸臻恢復乃至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種恢復乃至發展,在全國各地區呈現出頗為明顯的不平衡性。蒙古統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的作法,分全國居民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迄今所知,元朝政府并沒為四等人的劃分頒布過專門的法令。但它卻反映在有關他們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權利和義務方面的諸多不平等規定中。儒生在參預國家治理方面失去了宋金時那種優越的地位。再加上元政府在賦稅方面優遇儒戶的規定經常不得貫徹,他們的社會地位不能不受到很大損害,以至當日戲臺上竟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的謔語。元王朝的統治秩序,仍然是在封建的社會關系基礎之上建立起來。蒙古、色目貴族通過賜田、戰爭掠奪以及強占兼并等手段,成為占有大片田地的封建地主。漢人和南人中的官僚、軍閥,也依附新朝政治勢力擴大自己的封建權益。
但元朝作為一個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并經過對歐亞廣大地區的征服,在思想上是多種文明的雜合體,這導致元朝的統治政策與漢族傳統王朝有很大區別:重視商業貿易,注重理財,以及對農本思想的相對偏離。商品經濟由此飛躍發展,出現了買辦資本和產業資本的雛形,同時紙幣成為全國通用貨幣。因此,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出現了“漢法”與“色目法”的統治戰略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