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與項羽之死的真相
項羽與虞姬的糾葛生死的隱藏的重大秘密,這是什么秘密呢?趕緊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項羽與虞姬之死的真相,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能得到解答了喲。
項羽與虞姬之死的真相:
現今我們在回首英雄,相信很多人會說是項羽,今天我們就來說他。據說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后,在烏江邊拔劍自殺。項羽到底身死何處?為何“烏江自刎”流傳千年?項羽在安徽還留下什么遺跡?關于項羽之死,唐宋時期分別有三位大詩人就此寫過詩句: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有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李清照: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懸疑之一 陰陵之戰究竟怎樣?
項羽和灌嬰的陰陵之戰,保留在了當地的縣志和民間傳說中。如今的古陰陵遺址(古城村)旁的陰陵山上,古戰場的山石上還殘留有刀槍的痕跡。民間流傳,項羽被灌嬰騎兵圍困陰陵山,項羽人馬為突圍從山上幾次沖鋒,戰爭場面慘烈。《定遠縣志》記載,陰陵山上曾有過霸王廟和虞姬祠、楚泉、漢泉,現殘存遺址仍在。記者走訪:陰陵遺址位于定遠縣城西北的靠山鄉。《定遠縣志》記載:“陰陵城,縣西北六十里,鏌邪山南,周圍二里。故址猶存……羽潰圍南山馳,漢騎將灌嬰追羽過淮,羽過陰陵迷失道即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這是司馬遷對項羽從垓下敗逃到東城路線的描述。時間上應該包括后半夜到次日,地理上涵蓋著垓下到東城數百里路程。這期間的敗逃、追擊過程本應該十分慘烈,內容也應十分豐富,但司馬遷的記錄僅用了118字。
不過,字里行間卻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細節:陰陵之后,項羽隨從由100多人驟減到28人。對此,《史記》上不見原因,成了疑團。計正山卻告訴記者,他的研讀結果是,項羽精兵的驟減,很可能是因保護虞姬而出現了重大損失,換句話說,虞姬很可能是到了陰陵才死去。項羽隨從數量的變化耐人尋味:深夜逃脫垓下,項羽帶著800多人,“直夜潰圍南出”時,“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成功渡過淮河后,剩下了100多人,“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雖然漢軍次日“平明”才發現項羽逃脫,因項羽在陰陵迷路而耽誤了時間,漢軍終于追上項羽。之前雙方并沒有發生戰斗,項羽一行應保持為100多人。
而陰陵之戰后,項羽人馬和灌嬰的五千騎追兵只有兩次遭遇戰,損失不大。但跑到東城時,項羽僅剩28人。跟隨項羽南逃的理應都是精壯人馬,人數突然驟減,原因何在?據計正山分析,人數驟減,應該出現在司馬遷沒有詳細記載的陰陵之戰中。項羽平生很少打敗仗,以少勝多的戰例也發生了多起。從對照之后東城戰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善于打仗、勇于突圍的項羽在陰陵戰斗中顯然吃了大虧。很明顯有事情拖住了他的后腿,這是什么事情?項羽愛妃——虞姬的保護就成了最大嫌疑。除了在史書字縫中讀出疑惑,計正山還注意參照了當地傳說和遺跡來加以論證。
懸疑之二 虞姬身首異處?
在陰陵到嗟虞墩的途中,有七座小土丘。民間傳說,虞姬頭顱的血一滴到地上,就化為一座小土丘。這七座小土丘,民間俗稱七星照月。虞姬墓呈三棱樣式,傳說項羽和隨從搬來三土塊,匆匆掩蓋上虞姬的頭顱,后人按此樣式堆砌成高大封土。當地百姓介紹,以前,嗟虞墩上長滿虞美人草,一到春天,虞美人草在風中搖曳,婀娜多姿,十分好看。在定遠縣二龍回族自治鄉的池河北岸,古東城遺址西側數里之外,有一座高大的封土,當地人稱為“嗟虞墩”,相傳虞姬頭埋葬于此。《定遠縣志》載:“虞姬墓即嗟虞墩,縣南六十里近東城。”
計正山介紹,他曾陪同省文化廳副廳長、歷史學家李修松前往參觀,李修松告訴他,這座高30米左右的古墓,從封土和形制來看,是典型的漢墓。如今安徽省內保留的虞姬墓就有兩處,此處虞姬墓即為其一。計正山告訴記者,陰陵之戰時,虞姬因戰爭激烈,難以逃脫,很可能死在那里。但項羽對虞姬感情很深,不忍心拋下虞姬的尸首,于是割下虞姬的頭,拴在腰間繼續突圍。不過,項羽逃到東城后,三面環水,陷入了絕境。在項羽的南逃途中,幾次遇水而無橋,增加了或大或小的危機。項羽渡河耽擱了南逃時間,一直沒有擺脫漢兵追堵。在東城之地,池河由西向東北繞了個彎,致使東城三面環水。
據計正山推測,秦時的池河,水面最窄處也得有六七十米,這無疑成了項羽南渡障礙。灌嬰的數千騎兵因此呼嘯追上,項羽的28騎再次被重重包圍。此時,天時、地利、人和已經都不屬于項羽:經過半夜、白天的連續逃跑,項羽人馬已經食盡力疲;加之人數驟減到28人,如何抵擋數千的追兵?池河河寬水深,危機中成功南渡又談何容易?計正山分析說,司馬遷寫到這里,無限傷感地寫下了“項王自度不得脫”的話語,接下來就描寫了項羽以少戰多的精彩場面。
這誠然突出了項羽不甘心失敗,又不得不歸咎于上天亡他的性情,但在決戰之前,天下無敵的項羽流露出了柔情的一面。這時,他解下了掛在腰間的虞姬頭,和隨從草草加以掩埋,了卻了最后一絲后顧之憂。計正山說,民間傳說往往有一定的依據,可以讓人聯想。如果虞姬自刎在垓下,從垓下到陰陵數百里地,滴血早該凝固。既然虞姬鮮血滴到了東城附近,虞姬死在陰陵一戰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懸疑之三 項羽最終身死何處?
《定遠縣志》記載:“東城,縣東南五十里。項羽至陰陵迷失道,漢追及之,羽復引而至東城即此。”計正山注意到,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灌嬰以五千騎緊緊追擊項羽的路線,經過東城之戰,緊張連續的戰爭場面就戛然而止。東城之后戰事怎樣呢?畢竟,東城到烏江還有三百里的路途,戰爭的場面和傷亡人數,應該再交代一番。8月18日,記者來到這里時發現,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流逝,虞姬墓東側的東城已化成村莊和田地,農民在耕種之時,還可以挖出秦磚漢瓦,武器殘件。計正山認為,戰事戛然而止,說明項羽已戰死東城。
項羽烏江自刎只是烏江岸邊的一個傳聞,司馬遷之所以采用,是出于理解民眾的愿望,同時也飽含了他的情感。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后人景仰。
項羽之死簡介: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扎營駐守,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重重包圍。深夜,(項羽)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羽于是大為吃驚,說:“難道漢軍把楚人都征服了嗎?他們那邊楚人為什么這么多呀!”項王于是在夜里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羽)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時騅馬不再奔跑!騅馬不奔跑可將怎么辦,虞姬呀虞姬,(我)將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忍心抬起頭來看他。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竟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后面,當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項羽)鞭策著馬逃跑。天剛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于是又帶著騎兵向東跑,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終于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必死無疑,我愿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沖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于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于是項王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后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里。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 。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么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么!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么,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又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僅憑借項羽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馬童這時才尷尬地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于是把項羽指給王翳看:“這才是項王。”于是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征求我的腦袋,我送你個人情吧!”說完便自刎而死。
出自司馬遷《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由此引申的成語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