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鮑信的歷史趣談
誰才是曹操的伯樂?死后曹操不僅痛哭還懸賞為他找遺體,這是怎么回事?趕緊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您推薦的三國鮑信的歷史趣談,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三國鮑信的歷史趣談:
鮑信在三國時代的名氣不小,但現代人他的卻不是很多,因為他很早就死了,死在黃巾起義軍的手中。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是東漢的人,不是三國的。說鮑信名氣大,那是因為他跟曹操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最后為救曹操而死,曹操為他痛哭流淚。就憑這點網友們應該可以想到鮑信當時在曹操身邊的份量有多重了。當時人對鮑信的評價是“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是一個具有謀略的人,據說嗎,鮑信本人十分簡儉,他出手大方,本是富裕的家財都被他拿來招待各路豪杰和培植自身勢力,因而也就整了個“居無馀財”。
公元192年,曹操認為黃巾軍得勝后驕傲輕敵,于是設奇兵在壽張迎擊黃巾軍,曹操與鮑信先到達戰場,而步兵未到。這時候敵人已經遇見曹操,于是開戰。鮑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鮑信自己被黃巾軍殺害,時年四十一歲。后來大軍趕到,勉強打敗黃巾軍。曹操懸賞尋找鮑信的遺體,沒有找到。大家于是用木頭刻出鮑信的模樣,曹操灑淚祭之。曹操再進兵破黃巾軍,同年冬天迫降黃巾三十余萬,平定山東。這就是鮑信人生最精彩的片段,可惜這樣的精彩只能留給后人,他自己無緣享受了。
其實,鮑信是很早就欣賞曹操才華的人,因此有人給了他一個“曹操的伯樂”的稱號。鮑信在歷史上感覺記載少,比較重大的,一是勸袁紹襲殺董卓,未果。二來參與討伐董卓,和曹操一起追擊董卓,失敗。三來迎接曹操成為兗州牧。第三件事可以說是曹操生涯的一大重點。最后鮑信在與黃巾戰中為了救援曹操身死。
好了,說回他的才能。說幾件事吧。第一件,群雄討伐董卓時,天下英雄豪杰都歸附袁紹,推袁紹為盟主,都認為袁紹是真正的英雄,唯有鮑信對曹操說:'智謀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夠鏟除雜亂,恢復秩序的,不是袁紹,是你!才干和地位如果不相稱,即使強大,最后也一定倒斃!難道是上天派他們下為你開路的?'有人認為這是鮑信遠見卓識的證明,他連最后曹操踩著才干地位不相稱的袁紹成功都預料到了。好吧,非要這么說也可以,鮑信的確有眼光。但是那些話是鼓勵曹操還是預言,見仁見智吧。
第二件,袁紹奪取韓馥冀州之后,鮑信將袁紹視為董卓第二,說不定還會對曹操下手,就對曹操說,照這種情形,黃河以北,不能久留,且到黃河之南,觀察變化。挺有遠見的吧。曹操也就聽了。后來劉岱不聽鮑信勸諫,死在黃巾手中。鮑信迎曹操為兗州牧。總體來說,鮑信智謀是有的,眼光是不錯的。其他不敢妄言。他死后,曹操重金求購他的尸首,沒成,祭奠他的時候哭的挺傷心的。不過按照曹操奸雄本色,這里面肯定有失去將才和朋友的傷心,但也不乏收買人心的意思吧。至于他們的關系,都是救他而死,估計趕不上典韋的關系好,但也不會差太多。
鮑信簡介:
鮑信(151年-192年),字允誠(僅見《三國志通俗演義》,正史無記載),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東漢末年濟北相,討伐董卓的諸路人馬之一。鮑信受何進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陽時適逢董卓進京,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同意。后袁紹、曹操等人起兵對抗董卓,鮑信也起兵響應。后聯盟破裂,鮑信勸戒曹操靜觀其變。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然出戰,兵敗戰死。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與黃巾軍交戰期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死,曹操后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
鮑信年少時有遠大的志向,寬厚愛人,沉著剛毅有謀略。
中平元年(184年),鮑信受大何進所征辟就任騎都尉,受命回鄉招募兵卒,鮑信招募了一千多士兵,歸途中到達成皋時何進已經死于政變。鮑信趕回洛陽時董卓已經進京。
鮑信知道董卓必然禍亂天下,于是勸袁紹襲殺董卓,對袁紹說:"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懷不軌,我們如不趁機動手,日后必然吃虧,趁他剛到京都,士卒疲憊,我們對他發動襲擊,一定可以擒拿董卓。"但袁紹畏懼董卓而沒有行動。鮑信于是帶兵回鄉,征召了士兵兩萬人,騎兵七百人,運載糧草物資的車輛五千多輛。
初平元年(190年),袁紹因廢帝問題與董卓決裂,在渤海通告天下討伐董卓。曹操也于此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鮑信于是以濟北相身份與其弟鮑韜起兵響應曹操。討伐軍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擔任奮武,曹操與袁紹又上表推舉鮑信擔任破虜,鮑韜擔任裨。
當時袁紹勢力很大,天下豪杰都推崇他,只有鮑信對曹操說曹操日后必然能統領天下群雄以撥亂反正。
董卓焚燒洛陽遷都長安,袁紹等人不敢貿然進軍,曹操于是和鮑信、鮑韜以及張邈部將衛茲等人進兵滎陽汴水,被董卓部將徐榮迎擊,雙方激戰一天,曹操、鮑信負傷,鮑韜、衛茲等人戰死。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脅迫韓馥,奪取冀州,鮑信對曹操說:"現在奸臣乘機出來顛覆皇室,英雄豪杰憤然對抗,而天下響應的原因,是因為大義所在,現在袁紹當盟主,利用權利為己謀私,看來將要發生變亂,看來另一個董卓就要產生了。如果我們對抗他,恐怕力不從心,如果跟他同流合污,那又怎么說得過去?不如現在待在黃河以南,靜觀其變。"曹操深表贊同。此后曹操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于是上表讓鮑信擔任濟北相。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攻打兗州,兗州刺史劉岱打算派兵迎擊,鮑信勸阻說:"現在敵人眾多,百姓恐懼不安,士兵毫無斗志,顯然我軍不能馬上和敵人相抗,據我觀察,敵人家屬很多,軍中糧草物資極為缺乏,靠搶掠維持給養。如今對策,與其貿然出擊,不如讓部隊養精蓄銳,先采取堅守,敵人無法求戰,強攻又徒增傷亡,等其氣勢低落,我們在派精銳出擊,就能打敗他們了。"劉岱不采納鮑信的意見,結果兵敗被殺。
曹操部將陳宮聽說劉岱戰死后,向曹操提議自己前往勸說兗州別駕、治中擁立曹操為兗州牧。后陳宮到達州府協商后,鮑信便與州吏萬潛等人到達東郡迎接曹操擔任兗州牧。
曹操認為黃巾軍得勝后驕傲輕敵,于是設奇兵在壽張迎擊黃巾軍,曹操與鮑信先到達戰場,而步兵未到。這時候敵人已經遇見曹操,于是開戰。鮑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鮑信自己被黃巾軍殺害,時年四十一歲。后來大軍趕到,勉強打敗黃巾軍。曹操懸賞尋找鮑信的遺體,沒有找到。大家于是用木頭刻出鮑信的模樣,曹操灑淚祭之。曹操再進兵破黃巾軍,同年冬天迫降黃巾三十余萬,平定山東。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追記鮑信功績。上表封鮑信之子鮑邵為新都亭侯,征召鮑信之子鮑勛擔任丞相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