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荊州的歷史趣談
曹操在南征荊州時,旁觀者劉備有多受傷?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曹操南征荊州的歷史趣談,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曹操南征荊州的歷史趣談:
有的網友認為曹操南征劉表是其戰略錯誤,因此才造成天下三分的局面,破壞了曹操統一全國的大略。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曹操南征劉表,是當時絕對正確的選擇。而取西蜀,則無疑于自殺行為。
首先,我們看一下西蜀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當時漢中由張魯據有,張魯是靠五斗米教起事的,其影響力僅在漢中一地,他自己也并沒有北上中原的野心,反而是由于劉璋殺害了他的母親,因此他時刻不忘進兵蜀中。而當時的蜀中,劉璋暗弱,胸無大志,內部也并不穩定,再時刻擔心漢中的張魯的進軍,難以有大的發展。這兩個割據政權,如果沒有其他特殊情況發生,在幾年內是不會有大的發展的,早兩年去征伐他還是晚兩年去征服他,對曹操是一樣的。
而荊州方向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荊州劉表與江南本是世仇,也曾互相攻擊,但他們對曹操集團又都非常敵視,時刻準備襲擊許昌。在曹操征伐張繡時,劉表曾數次率軍相救。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經遣人向劉表求救,劉表雖然未發救兵,可也并不聽從韓嵩等人的意見投降曹操,反而將韓嵩投入大獄,以至于拷殺韓嵩的隨從,而隨后又接納劉備以據曹操。在劉備的輔佐之下,劉表勢力的戰斗力又有了極大的增強。而江南的孫權也一直視曹操為勁敵,在曹操與袁紹相拒時,孫策就曾經準備奇襲許昌,可惜在大軍即將出征時孫策被刺客所殺,孫權接位之后,很快就理順了政權內部的關系,招賢納士,力量又有所增強。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曹操擅自西征漢中,劉表和孫權都有可能進攻許昌。這樣,曹操又將陷入攻徐州時呂布叛反于其后的尷尬境地。曹操絕對不會再冒這樣的風險。所以曹操剛一平定二袁,立刻就作玄武池以訓練水軍。
先南后北無疑是曹操最佳的戰略,而在戰役發起的時機上,曹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因為在劉表的身邊,還有一個劉備。曹操對劉備的能力,是非常了解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在曹操的心目中,劉表并不比袁紹可怕,而孫權尚幼,是否有所作為還看不出來。如果沒有劉備,曹操也許可以將南征的時間表再向后推遲一段時間,等待將水軍訓練精熟再實施南征,畢竟只要曹操大軍坐鎮許昌,劉表和孫權都沒有能力來進攻(如果有人能勸說他們來進攻,曹操一定會重賞)。但曹操沒有機會等待,因為劉備的實力在急劇增加。在荊州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劉備已經網羅到了兩個頂級人物:徐庶和諸葛亮,荊州朝野之俊杰又都在逐漸向劉備靠近。而劉表的身體一直不好,后嗣問題又沒有處理好,這些事情曹操應該是非常清楚的。一旦劉表病死,荊州的劉琦就有可能和劉琮起內訌之爭。而劉琦和劉備、諸葛亮關系密切,在劉備的輔佐之下,劉琮是不可能獲勝的。而一旦劉琦職掌荊州,整個荊州也就等于歸劉備控制了。曹操可以打敗比他強大的多的袁紹、呂布、馬超、張魯、劉璋之輩,但他不可能消滅一個實力和自己接近的劉備。所以,曹操必須在劉備羽翼豐滿之前將其剪除。因此,他才在建安十三年秋立即南下荊州。
可以說曹操的南下時機掌握的絕對合適。就在大軍進發的路上,劉表病死,劉琮投降,劉備沒有足夠的實力抵抗曹操和劉琮部隊的兩面夾擊,只得逃遁夏口,而曹操的輕騎兵在當陽擊潰了劉備的主力,同時擄獲了劉備當時最為重要的謀士之一徐庶的母親,并因此而使徐庶投降曹操。很顯然,徐庶只是劉備陣營中投降曹操的最為著名的一位,而不可能是僅有的一位。這樣就使得劉備的元氣大傷。同時,曹操還得到了荊州的大部分文武俊杰,如劉先、文聘、韓嵩、鄧義等人。而這則是劉備后來人才庫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雖然后來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但曹操的此次南征,也徹底打亂了劉備接受荊州全盤人馬以爭衡天下的基本部署,使劉備失去了能夠幫助他統一天下的最后一批精英人物。因此可以說,曹操南征的最大目標,其實是已經達到了,只是因為赤壁之敗,才沒有取得更為圓滿的成功。
曹操為何一直不稱帝:
公元二二零年(建安二十五年)十月,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漢獻帝在曹魏咄咄逼人的氣勢壓迫下,被迫禪位于曹丕。曹丕正式稱帝,國號魏,是為魏文帝,并追尊曹操為魏武帝,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從而結束了劉氏四百余年的統治。
歷史上對于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來形容更顯客觀。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世人:此時的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可以輕松地廢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為什么從公元196年“挾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終沒有跨越這一步呢?
這里有一個問題,按說曹操在世時篡漢的一切條件都已經具備,但為何他自己不完成這一大業,反而說什么“吾為周文王”,而曹丕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達到了這一目標呢?
其實曹操不是不愿為,而是不能為。其關鍵就在于孫劉聯盟的鞏固程度,在赤壁之戰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孫劉聯盟比較穩固,雙方從東、西兩線同時向曹操發動進攻,迫使曹操處于戰略防御的態勢。此時篡漢,無異于引火燒身,必將引起孫劉雙方的聯手討伐,何況內部不靖,還存在相當多的“擁漢派”。因此在赤壁戰后,曹操鑒于孫劉聯盟的現實,一方面不得不放棄統一中國的雄心,另一方面則將主要精力放在整頓內部上。
曹操的許多部下都曾勸說過他稱帝,甚至孫權也曾勸曹操廢漢建魏,但曹操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給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也就是說,一旦自己稱帝,勢必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見識實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緊緊靠著漢獻帝這棵大樹,誰也奈何不了他,誰也動不了他,否則便是自取滅亡。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后,內部的反對派和外部的敵對派凡有所行動者,都得不到好下場,就證實了這一點。
而曹丕所面對的局勢則大不相同,由于孫權襲取荊州、殺害關羽,使得孫劉聯盟不復存在,孫權遣使稱臣,而劉備則元氣大傷。在內部,經過曹操的大力整頓,“擁漢派”勢力衰微,已不足為慮。此時,一切阻礙篡漢的障礙都已不復存在,此時不篡,更待何時?曹丕真的要感謝孫劉交惡給了自己這個機會。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后代。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贰ⅰ洱旊m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于禍害根子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并非無據。而且曹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鉆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刹懿俚膽瘃R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锻ǖ?middot;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斗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杰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贊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于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托付于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