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后宮的趣談
在古代,絕色美女擠破腦袋想進宮,進宮后卻腸子都悔青了,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古代后宮的趣談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古代后宮的趣談:
看現在的古裝電視劇,一個個宮女都化著妝,穿著精致的宮服,仿佛在宮中活得還很滋潤,其實,現實中的宮女并非如此,她們在宮中的遭遇,卻是非常之慘,用度日如年開形容也不為過。先從入宮來說起,能夠入宮的宮女們,都是萬里挑一的頂絕美女。在大型的宮廷選美張,在全國物色出13至16歲的處子幾萬人,經過層層的篩選,最后選中入宮的不過百人左右,因此幾乎個個宮女都算得上是人間絕頂美女。
然而,悲慘的人生也從踏入宮門開始了。宮女們一入皇宮中,便徹底失去了自由,大都是衣食菲薄,住所簡陋,終身苦役,不能與父母相見。繁瑣的禮節,森嚴的等級,不時的凌辱,幾乎無出頭之日。
宮女如果在宮中犯了錯誤或者惹惱了主子,后果極其嚴重,廷杖、拶指、毒打等手段用在這些柔弱的宮女身上,一般的宮女都難以承受,多半宮女甚至會被責罰致死。據史書記載,僅嘉靖帝笞楚虐待致死的宮女就多達200余人。一次明太祖和群臣觀賞舞會,領舞的宮女由于月事來了跳錯了動作,掃了皇上的興致,明太祖大怒,立即命令錦衣衛給三十名跳舞宮女脫去裙子廷杖五十,結果因為打得過重,三十名宮女全部被當場打死。
而相傳慈禧太后晚年時期,因為國事繁多脾氣古怪,喜怒無常,經常把怒火發泄到宮女的身上。宮女們每天早上都提心吊膽,愁眉苦臉地去工作。不小心說錯一句話,辦錯一件小事就要受酷刑甚至丟掉性命。在古代帝王面前宮女打嗝,放屁,早上點卯遲到等都是大不敬,都要受到嚴刑懲罰或直接殺頭。
此外,宮女們最害怕的還有帝王舉辦盛大的典禮,因為一般的典禮都要持續好幾個時辰,而在這期間,宮女們得穿著規整站班伺候,而且站立的姿勢還需筆管條直不能走樣,否則就是御前失敬,不但本人要受嚴厲杖責,家屬還要受到株連發配到新疆。
最為悲慘的,就是宮女會不定時為帝王殉葬。如朱棣死時,等待殉葬的三十余名宮女吃完飯后,被引入一宮殿,凄慘的哭聲震動宮殿。宮女們依次被送上木床,太監們將宮女的頭頸按入絲帶的套圈內,然后抽去木床,宮女在慘烈的掙扎中停止了呼吸,一個個像伸著長長勃頸的雉雞一樣吊掛著。所以每到皇帝駕崩或皇親去世時,最膽戰心驚的是宮女,生怕自己會被列入殉葬宮女名單。
當然,既然宮女們過著如此悲慘的生活,肯定會有人奮起反抗。嘉靖年間,就發生過一次轟動世界的大案——勒殺皇帝。十幾名宮女長期飽經殘害,苦不堪言。最后決定反正遲早都難逃一死,不如與皇帝同歸于盡。然而遺憾的是,由于過度的緊張和缺乏經驗,誤把繩子拴成死結,沒有把嘉靖帝勒死。后來,這10幾名宮女都被凌遲處死,,就是人們常說的“千刀萬剮”的酷刑。在割夠足夠的刀數前不允許死去,其死狀慘不忍睹。
直到清王朝被推翻后,就再也沒有宮女一說,人人平等的社會也被建立起來。站在當今社會,回想當年這些宮女們的慘狀,心中不免泛起感慨:幸虧自己生在了現代啊,要是生在了那個朝代該多么痛苦?
古代后宮嬪妃的生存之道:
隨著近幾年電視連續劇《甄嬛傳》的熱播,關于它的話題也越來越多。有人喜歡議論它的語言風格,有人喜歡侃一侃它緊湊的情節,還有人則喜歡分析劇中人物的處事風格。筆者就關注了這部劇中各色人物的處事風格,比來比去發現最佩服的人物竟然不是堅強美艷的甄嬛,而是那位不太引人注意的敬妃。
敬妃在后宮名譽上的地位始終是比較高的,皇后和華妃明爭暗斗的時候,她能獲得協理六宮的權力,甄嬛管理后宮時,她依然能夠協理六宮,僅憑這點其過人之處就可見一斑。相對于強勢的華妃和皇后,雖然她沒有多少話語權,但卻憑著聰慧和謹慎,從二虎相爭的縫隙中平安地生存過來,而且待遇還不錯。當甄嬛、沈眉莊等新人入宮后,她更是敏銳地發現了不可低估的新興力量,并在平時細微的生活中與甄嬛相交,二人逐漸取得了互信。這說明她的眼光獨到,并懂得維護關系,為將來獲得收益奠定了基礎。
敬妃處事的過人之處,從她對待皇帝、皇后、華妃及甄嬛的不同方式上,我們多少能看到一些端倪。
首先,敬妃對皇帝是敬而遠之的。因為早年受到華妃的連累,導致她也未能生育,所以,我們有理由斷定她對皇帝應該沒有太多愛意,她從不像華妃、祺貴人、安陵容等為了爭寵,用盡一切手段。皇帝對她除了一絲愧意,似乎也沒有多少感情。這一點從溫實初和六阿哥被迫滴血驗親,血滴相容甄嬛即將被定罪的時候,她急切地沖到皇帝身邊懇求皇帝慎重處置,卻被皇帝一把推到一邊,就可以看出。對皇帝敬而遠之,既不容易遭到皇后和華妃猜忌,又能夠維持和皇帝相敬如賓的關系,這是她始終在宮中屹立不倒的關鍵所在。
其次,敬妃對陰險的皇后多數時候是陽奉陰違的。因為皇后陰險毒辣,她一般情況下只能沉默或隨幫唱影,但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和盟友的事,她還是敢于爭辯一二的,她爭辯的高明之處在于,不激烈,卻態度鮮明。因此,當甄嬛受到皇后排擠的時候,她總會適時說出自己的意見,雖然多遭駁斥,但卻能得到盟友的認可。她知道皇后是陰險的,所以,在皇后面前常常表現出雖不是一伙兒,卻也不是能夠對皇后造成威脅的人。這樣,皇后雖然不很喜歡她,不待見她,但也能容忍,這是敬妃能夠在陰毒的皇后面前保全性命和地位的秘訣。
再次,敬妃對囂張跋扈的華妃則是堅持既爭辯又示弱的策略。她懂得對付華妃這樣強勢的對手,既不能像曹琴默和余氏那樣完全俯首貼耳,又不能像當年端妃那樣和她死磕、結仇。在這種認識的引領下,她和華妃相處時,遇事總是稍微堅持一點自己的意見,但最后又是該示弱時就示弱,爭取好漢不吃眼前虧。華妃對這樣的敬妃雖然不喜歡,但也不放在眼里,并不把她當做首先要對付的敵人,這正是敬妃的聰明之處。
最后,我們再看對甄嬛,敬妃從皇帝一開始關注甄嬛,并看到甄嬛不但貌似純元皇后而且聰明時,她就在心里重視了甄嬛,并在后面的各種事件中,恰當地拉近了和甄嬛的距離,達到了逐漸靠近,最終結盟的目的。雖然因為朧月和槿汐,敬妃和甄嬛的內心也曾生過嫌隙,但是很快就彌合了,這固然和甄嬛深遠的見識有關系,但也有敬妃處事得當的功勞。二人最終確定結盟之后,她更是以誠心對待甄嬛,不耍詐、不貪心,這也為她日后成功升級為后宮名副其實的第三號人物奠定了基礎,也算是獲取了最后的勝利成果。
如果說甄嬛是機智勇敢且有謀略的女戰士,那么,敬妃就是聰明且知進退的女忍者。戰士要達到的目標是戰略層面的勝與負,忍者要達到的目的是生存且更好的生存。經過后宮多年的大浪淘沙,聰明的敬妃憑借過人的處世之道,最終為自己謀得了滿意的生存條件和人生結局,這又何嘗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