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拆散白娘子和許仙是誰
不是法海不懂愛!那么真正拆散白娘子和許仙是誰?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告訴大家真正拆散白娘子和許仙是誰,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真正拆散白娘子和許仙是誰:
提起《白蛇傳》,幾乎是家喻戶曉,沒人不知道白娘子和許仙這段人蛇之戀,而其中令人記憶尤深的,還有一個人,叫做法海。無論是神話故事中還是電視劇里面,法海都是一個可惡的和尚,心胸狹隘,公報私仇,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相信有許多人在看“白蛇傳”的時候,都對法海恨得咬牙切齒,對其硬生生拆散了許仙和白素貞的幸福家庭而深感痛惡。然而,這并非都是神戶故事,在歷史中,的確存在過法海這樣一個人。
歷史中,法海的原型并不是真正歷史中的法海,而是金山寺的祖師裴頭陀。《金山志》中曾記載”蟒洞,右峰之側(cè),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qū)伏獲金,重建精藍。“大概的意思就是說當(dāng)時裴頭陀剛剛來到金山寺的時候,在半山腰有一個蛇洞,里面有一條白色蟒蛇經(jīng)常出來吃人。于是為了保護當(dāng)?shù)氐陌傩眨犷^陀勇敢的與白蟒相斗,最終將白蟒趕走。百姓為了感謝他,給他修蓋寺廟,因此他也成為了金山寺的祖師。
因此,如果說拆散許仙和白娘子的人到底是誰,裴頭陀才是真正“罪魁禍?zhǔn)?rdquo;。那么問題也來了,為何裴頭陀就變成了法海呢?
這件事說起來,還得怪《白蛇傳》的始作俑者——明末時期的馮夢龍。其編撰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的腳本,后來被民間的一些藝人再次加工,與歷史中法海揉捏在了一起,合二為一了。估計裴頭陀要是活到了現(xiàn)在,得知自己的光榮事跡竟然被別人“張冠李戴”,恐怕鼻子都得氣歪。
不過,無論是法海還是裴頭陀,故事的背景都是悲慘的,世人不許人妖戀,卻不知妖亦有情。在真正的愛情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
法海簡介:
歷史上名為法海的僧人有數(shù)位,最著名者為金山寺法海禪師。關(guān)于這位得道高僧的公案眾多,曾有一則驅(qū)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明代文學(xué)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鋒塔》的故事中,有道高僧法海禪師可能就是據(jù)此創(chuàng)作。
伴隨著明清時期封建禮教對人們心靈的禁錮而激起的反叛,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專制的期盼,在后人演繹的地方戲劇《白蛇傳》版本里,法海禪師逐漸被塑造為破壞人間愛情的負(fù)面形象,最終成為封建偽善的代言人。隨著禪文化的普及,真實法海禪師現(xiàn)今已逐漸為人們所了解。
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宰相,字公美,唐代濟源地方裴村人。出身名宦之門,世代奉佛。裴休宰相于當(dāng)時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長慶年間(821-824)考中進士,歷任節(jié)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大中六年(852),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xué)多才、文書俱佳。其身后《新唐書》、《舊唐書》都曾為他立傳。
據(jù)《金山寺志》記載,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并由時任潭州(長沙一帶)觀察使的父親親自送往湖南溈山去修行,拜在當(dāng)時禪門溈仰宗創(chuàng)始人‘靈佑禪師’足下為弟子。古來禪林的說法,裴文德剃度時獲賜法名“法海”,人稱法海禪師。剃度以后,其師靈佑禪師日日命其苦行,前后為常住劈柴有近三年時間,又為常住五百余僧眾運送生活用水近三年時間。有時實在辛苦,也會略動念頭。一次,他大汗淋漓地?fù)?dān)著水桶自語:“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這一語之下,每一餐大眾吃完飯都肚子不舒服,飲食不能消化。師父靈佑禪師聽說了這件事以后,于法海禪師每日來身邊小參時,意味深長地對他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dān)糧”。從此,大眾腹中隔閡即完全解除。法海禪師深感慚愧,即收攝身心,苦行服務(wù)大眾僧。
禪師的胞姐曾因掛念親弟弟,遠道由都城往湖南地方看望弟弟。不忍法海禪師長途往來運水的折騰,乃向寺院施舍脂粉錢,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飲水磵,當(dāng)?shù)孛癖娒榔涿?ldquo;美女磵”,從此解決了溈山全山大眾長途搬運生活用水的困難,直到今天,這條飲水間的磵石還依稀存在。造磵通水的相關(guān)公案,在禪宗叢林傳為佳話。
不久,法海禪師行單上的苦行生活圓滿結(jié)束,開始三年的閉關(guān)修行。各類勞作外緣均通身放下,一心參禪。三年圓滿時,不開關(guān)門,師父靈佑禪師親自到關(guān)門外直呼“法海”之名。禪師在關(guān)中應(yīng)聲而出,關(guān)房門窗毫無損壞,是圓滿得道的標(biāo)志。一時間,合寺內(nèi)外僧俗大眾皆來親近問道,為避俗諱,乃受師命,游歷江西廬山等地,終至江蘇鎮(zhèn)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駐錫禪修。時隔不久,由當(dāng)?shù)匦疟娬f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駐地于東晉時曾建過名為澤心寺的道場。在密林的荒煙蔓草間,禪師居然尋獲到已被毀壞的殘佛,于是,法海禪師燃燒一節(jié)指,誓愿重修道場,為眾生樹立伽藍。于是開山挖田,刻苦勞作,漸漸贏得當(dāng)?shù)孛癖娭С郑_始建設(shè)寺院。
在一次挖地基時,意外掘出一批黃金鎰(鎰: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法海禪師決定將其上交鎮(zhèn)江太守。太守李琦將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敕令將黃金直接撥發(fā)給寺院常住,作為朝廷供養(yǎng),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禪寺。法海禪師成為金山禪寺開山初祖。后世禪和,都深深敬仰!
在寺院完工以前,禪師一直在金山寺側(cè)的一個山洞中禪修,后來成為遠近聞名的禪窟,是頗有影響的‘法海禪師禪修洞’。經(jīng)過漫長的艱苦創(chuàng)建,金山禪寺最后圓滿建成,成為江南地區(qū)佛教界最大的禪宗叢林,名震古今。法海禪師也被親切地稱作金山寺的“開山裴祖”。
在歷史上,法海禪師是苦行得道、受到整個江蘇地方民眾敬仰的開山祖師,從來沒有拆散別人家庭的歷史說法。史書中僅有一則驅(qū)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
當(dāng)年,裴休宰相送兒子裴文德出家時,曾作有《警策箋》,字字句句勸勉兒子勤奮學(xué)道,樸實而感人至深。后來,該文被禪宗收入《禪門日誦》一書中,成為禪宗修行者人手一冊每日必誦的功課本。禪林麾下,禪和子們經(jīng)常要讀到這篇《警策箋》,在這篇策勵入道文字的鼓舞之下,多少禪和子走上了為求得生命真諦而真實修行的菩提道?裴休宰相與法海禪師父子殷切求法求道的歷史,成為禪門的千秋佳話,是命脈般的、寶貴而不可褻瀆的禪宗護法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