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武宗的情感野史
帝王也有癡情種,唐武宗娶妓女為妻并恩愛一生,這是怎么回事?趕緊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您推薦的關于唐武宗的情感野史,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唐武宗的情感野史:
唐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原來的名字叫李瀍。27歲之前,他一直兢兢業業作王爺,任憑皇位在父親穆宗、哥哥敬宗和文宗幾個手里轉來轉去,而他只是盡情的騎馬游樂、求仙煉丹,過著極為小資的生活。一次外出游樂時,他在邯鄲結識了一位王姓妓女,此女不僅艷驚四座,而且歌舞俱佳,讓這位王爺喜歡得不得了。李瀍當即決定為她贖身,然后帶回自己的王府里金屋藏嬌。二人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即使后來唐武宗做了皇帝。
就在他們安享王府生活的時候,大唐帝國的時局卻因為立嗣一事而一波三折。當時在位的唐文宗是一位勤勞的皇帝,面對太監干政曾想借助大臣的力量加以鏟除,但在甘露之變中遭遇了徹底失敗。此后,大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等人完全掌握了唐朝中央大權,就連唐文宗冊立太子一事都要過問。最初,唐文宗想立哥哥敬宗之子晉王李普為嗣,可惜這孩子命薄,于太和二年(828)六月5歲夭折。無奈之下,唐文宗轉而立自己的兒子魯王李永做了太子。這時正受寵的楊妃卻不滿意李永,總是找各種機會想廢掉他。大概是她的害人之心太過虔誠了,沒等她真的動手,李永就已經突然死去,連病因都找不出來。楊妃這下高興了,極力向老公推薦安王李溶。唐文宗這是也在猶豫,宰相李玨這時站出來力勸立唐敬宗第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經過一番較量,宰相最終戰勝了皇妃,李成美順利成為皇儲。
經過前太子李永暴亡的事件后,唐文宗的身體受到嚴重打擊,除了追賜兒子為“莊恪太子”外,還把火氣發到太子身邊的宮人身上。他原本計劃為李成美舉行隆重的行冊大禮,但因為這次心結的后遺癥卻一病不起了。彌留之際,唐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玨等奉太子監國。但是另外兩個大宦官仇士良、魚弘志卻另有小算盤,如果陳王登基,那么有擁立之功的就是劉弘逸與李玨,他們二人日后就要坐冷板凳。所以二人置文宗的圣旨于不顧,公開提出以太子年幼多病為由,提出更換皇太子。文宗想爭卻只剩一口氣,宰相李玨反對了半天,手里沒有兵權,也只能是動動嘴皮子。兵貴神速,仇士良立即偽造了文宗的詔令,冊立安王李溶為皇太弟,派神策軍赴十六王宅迎請安王即位。
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據《唐闕史》記載,當時安王李溶和穎王李瀍(即唐武宗)都極受哥哥文宗喜歡,而且都住在王爺區——十六王宅。仇良英派出去的神策軍是一幫粗人,沒有弄明白他的意思,他們一大群人匆匆忙忙來到十六王宅時,卻連要迎接哪位親王都沒弄清楚,站在門口傻了眼。宮中的仇良英反應還算快,馬上派人一個信任的手下追了上去。然而這人是個腦子明白嘴上講不明白的大笨蛋,到了王府門口張嘴半天,才傻乎乎地喊出一句:“迎接大的!迎接大的”,意思是安王年長于穎王,應該迎接安王李溶。神策軍聽到后還是一頭霧水,搞不清該接誰。府里面的安王和穎王都聽到了外邊的喧嘩,但是他們在沒有最終確定之前都不敢貿然行動。
兩個大男人發怵的千鈞一發之際,穎王在邯鄲帶回的王美眉突然發飆。她極其鎮定地走出王府,來到滿腦子漿糊的神策軍官兵面前,用自己美麗的歌喉大聲說:“你們所說的‘大的’就是穎王殿下,穎王身材魁偉,當今皇帝都稱他為‘大王’,穎王與你們仇還是生死之交,這等大事,你們可要謹慎,一旦出錯是要滿門抄斬的!”眾人一聽,大眼瞪小眼,不知道眼前這個女人說的是真是假。王美眉毫不含糊,轉身回府把隱藏在屏風后邊窺視的穎王李瀍推出來,果然,李瀍高大魁梧,所言不虛。神策軍二話沒說,立馬擁穎王上馬,護送至少陽院。后來宦官發現迎錯了人時已反悔不急,只好將錯就錯,冊立穎王為皇太弟。幾天后,文宗病逝,李瀍即位,即唐武宗。
唐武宗繼位后,以前騎馬游樂的愛好絲毫未減,常常帶著他寵愛的王美眉出宮到教坊(即妓院)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他和敬宗無節制的游樂不同,并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于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但是,后期的他過度追求長生不老,逐漸走向了昏庸。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重,他身邊的道士們騙他生病是因為皇帝的名字“瀍”從“水”,與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勝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應該改名為“炎”,炎從“火”,與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災禍。然而,改名并沒有給他帶來鴻運,這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后的12天,宮中就傳出了武宗駕崩的消息,那位王美眉殉節自縊而死。
唐武宗簡介: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采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鑒于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會昌五年)年下令拆毀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余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駕崩于含風殿,廟號武宗,葬于端陵。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信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游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 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游樂不同,武宗并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
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于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脅迫下,大開殺戒。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均被賜死。在開成五年(840)八月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把樞密使劉弘逸等殺死,以解除對其權勢所造成的威脅。
宰相李玨、楊嗣復被罷相貶往外地,武宗本來已經下令將二人處死,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赦免了他們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擁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們見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卻被武宗巧妙地化解了.。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平定了河東地區澤潞鎮節度使劉稹的叛亂,成為這一時期常常為人稱頌的政績。
從憲宗元和時期延續下來的朝廷官員的朋黨之爭,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諸朝,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牛李黨爭”。牛黨一派以牛僧孺為首,主要成員有李宗閔、楊嗣復、李玨等;李黨一派以李德裕為首,主要成員有鄭覃等。牛李兩黨在出身上,前者重進士,后者重門第。在朝廷議政之際,兩黨成員往往互相攻擊,意氣用事,是非蜂起。他們之間似乎也沒有原則性的政見分歧,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機。
李德裕主張對藩鎮武力討伐,派兵戍守邊境,支持武宗的治國理政,給當時的朝廷帶來了一些新內容。
他還能夠在武宗面前替牛黨的楊嗣復、李玨求情,說明了李德裕的個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時期被罷貶到崖州(今海南瓊山)時,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的說法。這一場歷時達40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最終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