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社會福利有多好
明朝社會福利堪稱歷朝最好,朱元璋曾試點推行保障房,那么明朝的社會福利有多好?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明朝的社會福利有多好,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明朝的社會福利有多好:
雖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律令嚴苛,但是被后人們忽略的是,這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免費養老院、免費醫院和免費公墓統統出現了。
在中國歷朝開國皇帝里,朱元璋從來都是個評價不太高的,一是他殺人多,二是他創建的明朝,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律令極其嚴苛,按照后來明末史學家談遷的話說:“如果我生活在朱元璋統治的時代,想想都會害怕。”
但被后人忽略的是,就是這個讓人想想都會害怕的朝代,卻成了中國古代史上社會福利最好的朝代。
在中國歷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比較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從小吃夠了苦的他,也出臺了各種政策,讓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所謂“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孤獨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惠民藥局,就是國家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里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么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
甚至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盡管這項政策,限于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斗,庫布一匹。以至于許多生活并不貧困的騙子,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且賴在里面不走。而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于因此而無家可歸者,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耕牛,并賜十五畝田地。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更出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制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毫不夸張地說,大明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全民福利的國家。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許多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時代里,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后的北京保衛戰,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拼殺,甚至戰前,京城的百姓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戰斗打響后,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斗,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明朝中后期雖然軍備廢弛,但史不絕書的,卻是明朝北方邊境上,經常邊鎮百姓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并擊退強敵的佳話。尤其是在嘉靖年間的右玉保衛戰中,當時韃靼大軍圍困,小小右玉,只有幾千士兵百姓,然而右玉百姓卻答,我們世代受國恩,如果今日開城,就要留下萬世的罵名。結果八個月的右玉保衛戰,令橫掃草原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碰的頭破血流。鼎盛時期的大明,盡管存在著諸如腐敗等問題,卻是一個具有繁榮經濟和高度凝聚力的強大國家。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滅亡的下場,武備不振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卻是腐敗的明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最終慘遭拋棄。
明朝時期的大躍退:
中國古代歷史上絕大多數統治者都重農抑商,但宋朝開國就對工商業經濟十分重視,這也使宋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獲得了空前繁榮。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變法,將商業化社會的建設推向了高峰。明代的財政經濟政策具有連貫性,它由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一手設計,可稱為“洪武型”財政經濟政策。其特點是徹底放棄商業化的努力,財政經濟退回到以廣大小農經濟為基礎,可以說是宋朝政策的“大躍退”。
朱元璋痛恨王安石變法,他曾說:“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財,小人競進,天下騷然,此可為戒。”他的“改制”的基本精神就是重農抑商,以最落后的經濟部門——廣大農村為財政稅收之基礎,將大帝國建筑在小農經濟之上,厲行節儉,注重均平。明朝統治者打擊工商業,商賈之家不許穿綢紗;百姓不許航海,對外貿易以進貢名目由禮部掌管。朱元璋又連興大案,打擊富豪,“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這樣就確立了全國小自耕農為主的基礎,保證了帝國農業自然經濟的本位。
這就意味著政府不再發展商業,不再追求用提高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效率來增加社會財富,而是完全回到小農經濟時代。這樣的經濟就只能在數量上膨脹,而沒有效率和質量上的實質性進步了。這樣做政治上確實簡化了,有利于中央集權和政治控制,但文明也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有的只是王朝的循環。自此,全國變成無數個村莊之集合,全國經濟成為一個龐大的扁平體,除了千萬個小農家庭,就是統治者。民眾直接面對國家,沒有獨立性的中間團體的阻隔,沒有中層的商業代理機構及各種審計、會計機構的監督,也沒有適當的司法程序來維護,政府機構又由一班文學之士來主持,對地方的人戶、田土、物價等實際情況很難做到切實了解。
晚明時期,中國的商業經濟又有較顯著的發展,被許多人稱為“資本主義萌芽”,但盡管如此,晚明在商業化方面仍遠不及宋代。明代整個“鑄錢當不出千萬貫”,僅相當于北宋兩年的鑄錢量。政府在摒棄商業化管理手段、將社會組織機構盡量簡化的情況下,面對越來越繁復的社會事務,找不出恰當的技術手段來處理,就對道德紀律、意識形態進行空前強化。以現代眼光來看,明代本該用技術手段如民商法律來解決的問題,都統統歸結到道德價值上去,用簡單的道德信條如尊卑、長幼、男女來解決問題,以道德代替了法律。
明帝國政治徹頭徹尾地文人化,處處以道德倫理相標榜,這樣以道德立國的社會,其專制、虛偽、不切實際的程度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高峰。可以說,這正是明代全面離棄技術,以道德代法律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