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最后一個春節
慈禧太后的最后一個春節是怎么過的?慈禧的最后一個春節都干些什么?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慈禧的最后一個春節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慈禧的最后一個春節:1904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后的第四個除夕臨近,過了臘月二十三,內務府奏明70歲的慈禧太后,按宮中舊例,傳告各府福晉、命婦、格格及一二品大員的女兒于臘月二十五進宮過年。
這天上午8時許,各府福晉一色大紅繡花氅衣,齊聚紫禁城蒼震門前,由李蓮英引領至寧壽宮。
太后說:“過新年,可不要閑著。我朝家法嚴謹,女子應該懂得理家之道,歷來凡是皇上御用的衣履,都是由皇后、貴妃親自制作。我看各府格格,性喜浮華,不要說嫻熟裁剪,就連做針線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事。總是坐享其成,將來出閣怎么是好?今天就叫皇后、妃子、福晉、命婦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們每人縫一件,限兩天交活。”有些福晉格格一聽太后懿旨,嚇得不敢吱聲。
李蓮英準備好衣料,隨同針線笸籮,擺在案子上。
太后說:“裁完活,可以到臺前看戲去,格格們今天只管看戲,二十六、二十七兩天限你們做好。可不要慌神。”
那些不會做活的格格們,趁太后同皇后貴妃去斗紙牌取樂時,偷偷請能裁剪縫紉的姊妹幫忙。也有膽大的,馬虎應差,一天的工夫活做完了,便去御花園玩耍,有的去看戲。
兩天之后,每人將自己所做的衣服,標寫姓氏,交給皇后和貴妃驗收。
太后走馬看花似地巡視一番,由皇后、妃子評定,按等級賞賜。
三十這天,太后起得比平時要早,升座后,由隆裕皇后率眾人向太后請安。
禮畢,太后命皇后率領福晉們制作佛前的供花;大公主率領格格等布置佛前供品,直到午膳前才忙完。
太后親自寫了二十張三尺見方的福、壽字。她說:“誰愛寫字,照著我的字樣書寫吧,不要怕難看,越練越好,沒有膽子不行。”說完,有的格格提起大筆,歪歪扭扭地寫起來。太后笑著說:“畫虎不成,反類犬者也。”眾格格掩嘴大笑起來。
下午5點鐘,光緒皇上率領近支宗室、滿蒙各王公及滿漢二品大員至寧壽宮給太后行辭歲禮。
這種禮節,是滿洲舊俗,先由禮部贊禮郎等在殿上唱滿語贊禮歌。此時由皇上及各親王在太后面前隨歌聲對舞,皇上和禮親王一對,慶親王和醇親王一對,倫貝子與那王一對,共十余對。
舞畢,皇上在前,諸王大臣在后,向太后行三叩禮。太后各賞荷包一對,然后皇上與諸大臣回乾清宮。
皇上退后,皇后便率眾人向太后行禮,最后是宮女、太監等叩頭。太后命李蓮英,每人賞銀十兩。
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餡兒,口味咸淡,由太后決定。天到蒙蒙亮時,餃子已包齊。太后命眾人退回更衣,重新梳頭打扮。不大工夫,眾人回到殿上。
太后命宮女把煮好的煮餑餑端上來,太后說:“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時開始,我們不能忘記去歲的今日今時。今天我們能吃一碗太平飯,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宗的庇護。”說完,命大家用膳。
新年初一天明,光緒皇帝來到殿上,給太后賀歲。他雙手捧著一柄如意,跪下奏道:“子臣謹賀太后新年新喜。”
太后接過如意,和氣地笑道:“祝國家日益富強,愿皇帝身體康健。”皇上叩頭畢,太后命皇上在殿上吃素餡煮餑餑。
雖是大喜日子,光緒依然心事重重,面上沒一點喜容,勉強吃了兩個煮餑餑,便站起來應付道:“今年的素餡餃子很好。”
太后道:“今年的香油比往年香。”等皇上漱口凈手后,隆裕皇后領妃子及宮女給皇上行禮賀年,眾太監也口稱“新喜”給萬歲叩頭。皇上受禮畢退出,便赴保和殿接受群臣賀禮去了。
這時,只聽遠處鑼鼓喧天。李蓮英稟奏說:“各會頭給老祖宗叩年來了。”
太后說:“叫他們到海子里去罷。”遂率領一群后妃、宮女、太監像一群蜂蝶似的來到中南海。各會頭跪在地上口稱給皇太后拜新年。
霎時,只見虎坊橋的太獅、少獅,南弓匠營的五虎棍,右安門的跨鼓、十幡,祿米倉的秧歌,地安門的石鎖,六郎莊的五股棍和高蹺會,天橋的龍燈會,還有天津的小車會、涿鹿的跑旱船競相獻演。
這年的新年快到之前,慈禧想在中南海的冰面上拖冰床為戲。口諭每三個人坐一張拖冰床,由兩名太監拖拉。
太后說:“格格們可以跑在我的冰床前面,其余的冰床都隨我的拖床后面。”于是拖床開始慢慢行走,逐漸加快,像在冰上飛躍一樣。
不多時,太后傳旨停止拖拉,命李蓮英取大清龍元五千塊,李蓮英應聲命令兩名小太監搬取。大家不知要取這些銀元做何用。
正在議論,太后笑著說:“你們分成三排。第一排是皇后、妃子、格格、宮女,第二排是太監,第三排是各府女人們。”這時李蓮英派太監把銀元抬來了。
太后吩咐四位蒙古福晉說:“你們有力氣,每人拿五百元錢,向海中心拋擲。”這時大家才知道太后要看摔人啦!
太后對蒙古福晉說:“我一說拋——你們就用力拋。”年輕人一聽,高興得蹦了起來。太后說:“聽口令,拋——”那雪花似的銀元紛紛揚揚拋向冰面,滾得很遠。眾人你追我趕,百人中,滑倒者七八十,太后的肚皮都笑疼了。
其時,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正風起云涌,大清江山搖搖欲墜。慈禧以后再沒有心情這么過年了。四年后的1908年,事實上的大清末代獨裁者慈禧,在被囚禁的光緒皇帝死的第二天,也在西苑儀鸞殿死去。
除夕之夜十二點的鐘聲將過,太后命眾人齊至殿上,排好長案后,由御膳房將事先預備好的各種素菜端上桌,太后命眾人一齊下手做素餡煮餑餑(餃子),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時丁兒當兒亂響。
慈禧太后的生活故事:慈禧下令司機跪著開車
【引言:當西方世界工業革命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晚清統治者任然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對于工業革命的成果視為“妖魔鬼怪”,汽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901年,這是中國汽車史值得關注的一年。15年前,裝有內燃機的現代汽車已經在公路上馳騁。
這年,一位叫李恩時(Leinz)的匈牙利人攜兩輛美國制造的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牌汽車自香港運到了上海。
讓中國人最先看到的這兩輛汽車,都是黑色木制車身,一輛折疊式軟篷車頂,一輛涼篷式車頂。車上有兩排座位,前兩排為司機席,后排為乘客席。木制車輪輻條,實心輪胎,另裝有煤油燈和手捏喇叭。1902年1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開會決定向李恩時的汽車頒發臨時牌照,準許上街行駛,次年發正式牌照。同時,每月繳稅金兩銀元。
中國真正進口的第一輛汽車是慈禧的座駕【補充: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出身于滿洲鑲藍旗(后抬入鑲黃旗)的一個官宦世家,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這是一輛黑色木質車廂、黃色木質車輪與輻條、銅質車燈、實心輪胎、兩軸四輪的敞開式古典汽車。從外觀上看,與其說它是一輛汽車,倒不如說更像四輪馬車。在車廂內設有兩排座位。前排座位是司機席,后排座位則是乘客席,前排只能乘坐一人,后排可以乘坐兩人。在車廂的上方撐有一頂由四根立柱支起的車篷,車篷的四周圍綴有黃色的絲穗。至于“汽車的心臟”——發動機,則被巧妙地裝置在了乘客席座位的下面。經專家考證:這是一臺橫置式氣缸、1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發動機旁的齒輪變速箱將動力傳遞給后軸,最高時速為每小時19公里。
這輛車約于1890年代生產,車身為木質敞開式、帶頂篷雙排座、4馬力【補充:一種功率單位,1馬力等于每秒鐘把75公斤重的物體提高1米所作的功】,外形保留著18世紀歐洲馬車的痕跡。此事被大臣知曉后大驚,他們視汽車為“邪物”,怕慈禧坐后“中邪”。
但是,慈禧在興奮之余還是親自乘坐汽車去頤和園【補充: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之一。】游覽。當汽車駛出紫禁城后,她突然感覺事有不妙,馬車夫孫富齡成了司機,坐在自己的前面,而自己有點尾隨司機而來的感覺。據說,慈禧對車夫與自己平起平坐的行為頗為不爽,于是她責令孫富齡跪著開車。
孫富齡只好跪著駕駛汽車,但是手終究不能代替腳踩油門和腳踩剎車,跪在方向盤前的孫富齡險些釀成交通事故。受到驚嚇的慈禧對汽車失去了興趣,這輛車就被棄置一旁。后來作為皇宮遺物在紫禁城閑置起來。據說,慈禧乘坐的第一輛汽車比現在10輛奔馳車還要貴。
對這輛花了1萬兩白銀購進的汽車,至今還有爭議。有人認為它是第二代奔馳牌小轎車。《北京志·汽車工業志》中記述:“北京第一輛汽車是德國19世紀90年代的產品,式樣幾近歐洲18世紀的馬車,功率約為四馬力,時速15公里至20公里。”《北京志·頤和園志》也有類似記載:在1976年,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的三位工程師來到頤和園,看到這輛車,確認為是1899年該公司生產的第二代“奔馳”,并愿意用十輛新車換走這輛汽車。
不過,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齡在所著《清宮瑣記》【容齡所著】中記述:慈禧因為開車的司機要坐在她前面,所以未曾乘坐過。《北京志·汽車工業志》則云:“因司機無法按慈禧的‘圣諭’跪著駕駛,慈禧不愿‘屈尊’乘坐。”而《北京志·頤和園志》記載:“該汽車因長期存放,早已損壞。不只引擎早已不能發動,且前車燈、方向盤丟失,皮坐墊及車篷頂已破爛不堪。”直到“__”后,頤和園將老態龍鐘的御用汽車整修,在德和園陳列,供游人參觀。
雖然慈禧拋棄了汽車,但公路的興建為汽車的發展做好了鋪墊。自1907年后,中國少數沿海城市陸續出現汽車客運和汽車貨運。1913年,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督導公路建設,撥款地方修路,鼓勵民辦汽車運輸,將公路列為政要之一。1917年,當時中國第一條汽車運輸線路張(家口)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公路通車。到1927年,全國公路總長已達29170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由1912年的294輛增長到18677輛,但全部都是進口汽車。1934年,國民政府成立公路委員會,統一路政,開展省際聯運。及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段時期的中國汽車運輸業日趨繁榮,每年平均進口汽車5500輛,全國公路總長延伸到117296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68917輛,出現了一批官辦的和民營的出租汽車公司和公共汽車公司。
慈禧太后的生活故事:慈禧一年消耗15萬個蘋果
慈禧太后是歷史上有名的“奢侈太后”,這一點在飲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就拿負責慈禧個人飲食的壽膳房來說,這個坐落在頤和園大戲樓東側的炊事班共由108間房屋組成,占有八個院落,在里面上班的廚師足足有128人!如此大規模的炊事班別說是供應一個人的伙食,就是伺候一個整編師都綽綽有余了。
按照清朝宮廷的伙食制度,皇帝一天的標準伙食包括:盤肉22斤、湯肉5斤、豬肉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種蘿卜60個、各種瓜每種1個、苤藍及閉蕹菜6斤、蔥6斤、醬和清醬各3斤、玉泉酒4兩、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棗各12兩、玉泉山水12罐。慈禧太后的伙食標準最初和皇帝大體相同,但是到后來,隨著自己享受欲的提速,她的伙食標準逐漸超過了皇帝。從數量來說,僅每天的兩次正餐就有100碗不同的菜肴,正餐之外的兩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至于質量更是沒得挑,這128個火頭夫都是全國數得著的名廚,手藝精湛,但又各有特長。所用原料是從各地采辦的上品,包括“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等精品。做菜時候的講究就更多了,譬如豆芽,就要求一根兒一根兒地把豆芽根兒上的須全部摘掉,同時還不能弄斷豆芽本身。慈禧每天吃的都可謂是頂級國宴,云集了眾多名廚、名菜,至于價值,毫不夸張地說,她吃的絕對是“真金白銀”!
有一年,慈禧太后想過下火車癮,就把自己龐大的御用炊事班搬上了自己的專列。雖然是在火車上搭建的臨時御膳房,但是無論是人數還是規模一點都不湊合,一共占了4節車廂,其中1節車廂裝著50座爐灶,每灶負責做兩種菜,共用廚師100名。每餐備正菜100種、糕點水果糖食干果100種。當然,慈禧是貨真價實的凡夫俗子,沒有天篷元帥那樣的海量,所以這么多道菜除了離她本人最近的區區幾道菜,其他的基本都是湊數,裝點老佛爺臉面的。這些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待她用餐完畢,或者倒進泔水桶喂豬,或者分給女官、宮女、高級太監們打牙祭。
慈禧本人還是有名的“吃才”,對吃像對美容一樣有研究,這就造成了她對食物過度的講究。就拿她喝的茶來說,為了保證一個“鮮”字,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所飲的花茶不是經過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剛采摘的鮮花。鮮花和茶一起泡入茶盅,這樣做出來的茶既有茶香又有花香。茶的質量上去了,飲茶的道具也不能寒酸了,所以慈禧用的茶杯都是上等白玉做成,就連茶托都是純金打造。每次用茶時,還有一套頗為講究的程序。先是兩名太監雙手小心翼翼捧著茶托,恭恭敬敬敬送到慈禧面前,然后悠揚地喊一聲:“老佛爺品茗了!”慈禧才慵懶地開始喝茶。
除了日常菜品,慈禧還有自己的喜好,隨時餓了或者饞了,就隨時指定某廚師做菜。為慈禧做菜的著名廚師有王玉山、謝二和張永祥等人。其中,王玉山善做“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慈禧還有一項愛好就是吃點心,在她60大壽時候的點心就有:萬字餅、壽字餅、福字餅、祿字餅、吉祥餅、福壽餅、長春餅、鶴年餅、七星餅、松壽餅、如意餅、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等。
慈禧太后最怪僻的一項嗜好是擺果聞香,每年消耗的水果同樣價值不菲。根據記載,僅蘋果一年就超過158000個。以下是光緒二十三年慈禧和光緒帝、隆裕皇后三人所消耗的鮮果清單:
蘋果158320個、秋梨111750個、棠梨77300個、紅肖梨53295個、柿子2275個、文官果2400個、石榴310個、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櫻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檳子770筐、葡萄16385斤、鮮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紅棗、黑棗、白果、榛子、曬山梨、英俄瓣共計2356石7斗7升5合7勺。
慈禧統治時的大清王朝是百姓生活最為艱難的時期,百姓除了應付規定的稅負,還要受到西方列強的間接盤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