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鐵人軍團
鄭成功,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幼名福松,因受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故世稱“國姓爺”,又因受永歷帝封延平王,故也稱“鄭延平”,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鄭成功的鐵人軍團
閩南民間有一句俗話———“鐵人都倒”,用來形容某物威力極大,連鐵人都無法抵擋。這句俗語中的鐵人指的就是鄭成功的鐵人軍。當年,鄭成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建局造械,整頓兵船,尤其重視軍隊的操練。他軍隊中的兵種繁多,鐵人軍就是其中的一種。這支軍隊在鄭成功領導下,抗擊清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
1658年,鄭成功為提高陸軍戰斗力,與眾將商議后決定組建一支特殊的軍隊 ———鐵人軍。鐵人軍頭戴鐵盔,身穿鐵鎧、鐵臂、鐵裙,臉帶鐵面,只露出眼耳口鼻,佩帶云南斬馬刀和弓箭,全身披掛重達30斤。鄭成功從各營挑選雄壯強健的士兵到廈門港的演武亭進行選拔。凡能舉起500斤重的石獅繞演武亭走3圈的人才可以入選到鐵人軍中。鐵人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它的組建大大提高了鄭軍的戰斗力。1659年,鐵人軍在瓜洲和鎮江抗擊清軍的戰斗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收復臺灣的戰斗中,鐵人軍更是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剛開始與駐守在臺灣的荷蘭軍隊交戰時,身披鐵衣的鐵人軍使荷蘭人大吃一驚。鐵人們身體上部和頭部都套著鎧甲和鐵盔,手臂和腿裸露在外邊,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防御來復槍的子彈而且行動仍然很靈活。鐵人軍使用各種不同的武器,有些持弓負矢,有些左手持盾右手執刀,還有許多揮舞著鋒利的大刀。面對荷蘭軍隊密集的射擊,他們以大無畏的勇氣沖向敵人的陣地,雖然許多人被打倒了,但他們沒有絲毫退卻,一直勇往直前,直到殺退荷蘭守軍為止。經此一役,鐵人軍使荷蘭殖民者聞風喪膽,似驚弓之鳥。而鐵人軍則愈戰愈勇,用大刀長矛將擁有長槍大炮的荷蘭人趕出了臺灣,在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廈門鄭成功的紀念館中,現在還陳列著當年鐵人軍的鐵甲殘片。這些殘片是1961年在福建晉江白沙國姓城城墻遺址下被發現的。當時,這些鐵片被穿連在一起,外觀如同魚鱗一樣。每個鐵片寬約1.6厘米。作為歷史見證的鐵甲殘片每年吸引著大批的中外游客駐足觀看。
延伸閱讀:
鄭成功死后,兒子鄭經自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襲),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即位。然后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歷帝正朔,然而實際上明鄭政權變成一獨立于海外的王國。
1680年鄭經及陳永華先后死去,權臣馮錫范擁鄭經幼子鄭克塽繼位;后施瑯領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于1683年降清。總計鄭氏政權統治臺灣只有23年的時間而已;1684年4月,臺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臺灣府,轄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
因鄭成功及其子孫建立的政權有著特殊的政治背景,后世臺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的史界均關注其歷史定位及評價,但因政治立場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