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繡其代表作分別是什么
四大名繡是中國最為頂尖,最為出名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一。那么關于四大名繡中的代表作,四大名繡的特色分別是什么,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四大名繡其代表作分別是什么,歡迎閱讀!
四大名繡其代表作分別是什么
四大名繡指的是: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
蘇繡代表作雙面繡《貓》)、湘繡(代表作獅虎)、粵繡(代表作《百鳥朝鳳》)、蜀繡代表作《芙蓉鯉魚》)
中國的傳統(tǒng)刺繡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于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產于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產于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shù)闹匾唐分弧V袊顬橥怀龅拇汤C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及四川的蜀繡。
四大名繡中粵繡和蜀繡的區(qū)別是什么
粵繡有著悠久的歷史,花紋茂盛,色彩豐富。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記載著粵繡用孔雀毛為線縷繡制衣服補子及云章袖口,金翠奪目。繡針法眾多,能靈活地利用針法來表現(xiàn)物象的肌理。粵繡分為絨線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四大類型,其中釘金繡最有名。
蜀繡,以成都為中心,花紋相當集中,空白處較多,花清地白,具古樸的風格。它的特點是針腳工整,平齊光亮,不加代筆,花紋邊緣針腳整齊。
蘇繡和湘繡的區(qū)別主要有哪些
蘇繡
刺繡,又稱絲繡,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據(jù)《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guī)定衣畫而裳繡;另在《詩經(jīng)》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fā)展。
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xiàn)力的藝術品,先后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善于刺繡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刺繡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大量訂購刺繡品。
蘇州刺繡發(fā)源于蘇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
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蘇繡是我國著名的手工藝品,素以繡工精細,針法活波,圖案秀麗,色彩雅潔弛名中外。
湘繡
湘繡起源于湖南民間刺繡,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湘繡是以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繡品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條屏、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及各種繡衣等。
蜀繡也稱川繡即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與蜀錦一起被稱為蜀中之寶。蜀繡具有悠久的歷史,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
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復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
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
粵繡據(jù)傳創(chuàng)始于少數(shù)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廣東地區(qū)主產。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
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四大名繡中的蜀繡的特點有哪些
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
東晉《東陽國志》將蜀繡與蜀錦并稱蜀中之寶。清道光年間成都發(fā)展了許多繡花鋪。繡品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地產重要散線為原料。用線工整厚重,設色典雅,其針法是針腳整齊、線法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即指由中心起針,向四周擴展;擰,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族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產品有鏡簾、花邊、嫁衣、卷軸、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帳簾等。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蜀繡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于中國的四大名繡之列。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繡更令人愛不釋手。有單面、雙面刺繡。純手工的刺繡,確保了畫面逼真,造型多變,圖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間的蜀繡,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jīng)過長期的不斷發(fā)蜀繡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蜀繡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繡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jù)統(tǒng)計,蜀繡的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xiàn)繡物的質感,體現(xiàn)繡物的光、色、形,把繡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tài)等,
蜀繡繡法靈巧,做工焦文迪簡單。一般繡品都采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并根據(jù)繡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蜀繡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shù)達四五千之多,相當于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繡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濤制箋圖》繡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一幅佳作。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精致精美。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古代刺繡四大名繡都是以什么出名
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繡是在吸收蘇繡和其它刺繡的優(yōu)長處發(fā)展而來的。湘繡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繡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繡制平整光滑。粵繡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fā)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繡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繡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來源:四大名繡之稱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yè)化的結果。由于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繡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中國的四大名繡有哪些獨特之處
1、蘇繡
蘇繡是蘇州地區(qū)刺繡產品的總稱,其發(fā)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xiàn)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yǎng)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
蘇繡因多出于名門閨媛,故稱“閨媛繡”。其特點是行針勻貼,善用暈染手法,色階間留有空線。針法有套針、搶針、齊針、打籽、拉梭子、盤金、網(wǎng)繡、戳紗繡等。后又創(chuàng)制雙面繡,此繡法除用于屏風外也用于宮扇、手帕、頭巾和建筑窗格裝飾。繡品有穿貨如云肩、補子、袖邊、衣裙、鞋帽;有床上用品;有佩飾品如荷包、扇袋、香囊等。
2006年,蘇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繡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高新區(qū)的鎮(zhèn)湖鎮(zhèn)(現(xiàn)改為街道)刺繡最為有名。鎮(zhèn)湖是蘇繡的主要發(fā)源地,蘇繡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zhèn)湖。2007年,鎮(zhèn)湖街道的蘇繡基地榮獲江蘇省“傳統(tǒng)工藝美術特色產業(yè)基地”稱號。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鎮(zhèn)湖蘇繡”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制定了《地理標志產品——鎮(zhèn)湖刺繡》地方標準。2013年,蘇州高新區(qū)鎮(zhèn)湖刺繡藝術館景區(qū)成為全國首家刺繡文化產業(yè)4A級景區(qū)。2014年,蘇州鎮(zhèn)湖刺繡藝術館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2、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漢族勞動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精心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近半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湖北等地發(fā)現(xiàn)了不少麻布、錦、絹等絲織品、紡織品,其中不少是繡品。一批又一批埋藏在湖南和昔日楚地領域地底下的光彩奪目的古繡品的出土,對世人進一步認識湘繡源流沿革及其繡藝傳統(tǒng),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湘繡與蘇繡、蜀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湘繡傳統(tǒng)上有72種針法。分平繡類、織繡類、網(wǎng)繡類、紐繡類、結繡類五大類還有后來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鬅毛針以及亂針繡等針法。湘繡擅長以絲絨線繡花,繡品絨面的花型具有真實感,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3、蜀繡
蜀繡集中于四川成都,產于四川成都,綿陽等地。在晉代被稱蜀中之寶。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用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蓋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充分發(fā)揮了手繡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繡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繡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zhèn)涞木浪囆g品。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2006年,蜀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2月,蜀繡正式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質檢總局核準6家成都蜀繡坊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2013年,四川成都市質檢院在“蜀繡之鄉(xiāng)”郫縣安靖鎮(zhèn)成立了蜀繡檢測中心。成都郫縣安靖鎮(zhèn)成立“蜀繡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四川省蜀繡職業(yè)技能培訓中心”、“成都市職業(yè)鑒定中心蜀繡分中心”以及天府蜀繡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還成立了以郫縣工商聯(lián)蜀繡產業(yè)商會為首的六家傳習所。
4、廣繡
廣繡指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寶安、香山、臺山等地的刺繡,也就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相傳與黎族織錦同出一源,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于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包括刺繡字畫、刺繡戲服、珠繡等。
而廣繡與潮州的刺繡合稱的粵繡,也作為一種著名的造型藝術,還與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