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制是怎樣的
兵農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農的。所謂寓兵于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六韜·農器篇》)。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是鐵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兵制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兵制簡介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農的。所謂寓兵于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六韜·農器篇》)。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是鐵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所謂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給與的。但是,當敵人打過來時,總不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吧?所以就有《六韜》之說,教其以某種農器,當某種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了戰國時期,由于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至戰國時,卻阬降斬級,動以萬計。此等記載,必不能全屬子虛,新增的兵,從何處來呢?我們看《左氏》成公二年,記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可見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后;”可見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了。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之由。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此時若了。所以戰國后期,秦楚皆帶甲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
征兵制。秦朝、西漢時期的主要兵制。秦朝、西漢全國軍隊規模都在百萬以上,而要保持這么一支大規模的軍隊,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部分實行募兵制和謫發制。
謫發制。漢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國兵之時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謫發。此其原因,乃為免得擾動平民起見。其實用罪人為兵的謫發制并不是始于西漢,秦朝二世年間,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秦朝大將章邯亦將驪山徒免刑以擊之。
募兵制。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東漢光武帝時期。建武六年,罷郡國都尉官。七年,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自此各郡國遂無所謂兵備了。此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地方兵力空虛,一些豪強不得不私自組建個人武裝。而當黃巾之亂爆發后,朝廷明文允許各州郡自行募軍時,造成地方勢力漸強,逐漸形成割據之勢。宋朝時實行的募兵制,主要是招募流民、無賴為主,一是擴大軍隊規模,二是為了社會穩定。
府兵制。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為兵,蠲其租調,而令刺史以農隙教練。分為百府,每府以一郎將主之,而分屬于24 軍。當時以一柱國主二大將,一統二開府,開府各領一軍。其眾合計不滿5萬。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屬于諸衛。唐制,諸府皆稱折沖府。各置折沖都尉,而以左右果毅校尉副之。上府兵1200 人,中府千人,下府800 人。人民年20 服兵役,60 而免。全國634府,在關中的有261 府,以為強干弱枝之計。府兵之制:平時耕以自養。戰時調集,命將統之。師還則將上所佩印,兵各還其府。
府兵制的特點:(一)無養兵之費,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業之民,無無家可歸之弊。(三)將帥又不能擁兵自重。
兵之精強,在于訓練。主兵者之能勤于訓練,則在豫期其軍隊之有用。若時值承平,上下都不以軍事為意,則精神不能不懈弛;精神一懈弛,訓練自然隨之而廢了。所以唐代府兵制度的廢壞,和唐初時局的承平,及唐代外攘,不甚調發大兵,都有關系。高宗、武后時,業已名存實亡。到玄宗時,就竟不能給宿衛了。所以玄宗時的宰相張說,知其無法整頓,于是建議改為募兵制。
團結兵制。在武后時期,地方上出現了團結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實行,后又擴展到關內道,其大意是挑選丁戶殷贍、身體強壯者充任團結兵,免其征賦,平常要練習弓矢。到代宗時更明確地規定,春夏歸農,秋冬集合,并由官府發給兵器、資糧。團結兵是地方兵,主要負責地方治安等事務。
民兵制。宋朝王安石變法時實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連帶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為一保,設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設大保長。五百家為一都保,設都保正副。家有兩丁的,以其一為保丁。其初日輪若干人儆盜。后乃教以武藝,籍為民兵。
軍戶制。元朝兵制以壓制政策為主。其兵出于本部族的,謂之蒙古軍。出于諸部族的,謂之探馬赤軍。既入中原后,取漢人為軍,謂之漢軍。其取兵之法,有以戶論的,亦有以丁論的。兵事已定之后,曾經當過兵的人,即定入兵籍,子孫世代為兵。其貧窮的,將幾戶合并應役。甚貧或無后的人,則落其兵籍,別以民補。其滅南宋所得的兵,謂之新附軍。
衛所制。明代的衛所制和元朝的軍戶制大體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襲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十二人為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為百戶所。什伍之長,歷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數內,明朝則在其外。每一百戶所,有總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為一百十二人。衛設都指揮使,隸屬于五軍都督府。兵的來路有三種:第(一)種從征,是開國時固有的兵。第(二)種歸附,是敵國兵投降的。第(三)種謫發,則是刑法上罰令當兵的,俗話謂之“充軍”。從征和歸附,固然是世代為兵,謫發亦然。身死之后,要調其繼承人,繼承人絕掉,還要調其親族去補充的,謂之“句丁”。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為本,而加以補充的。五軍都督府,多用明初勛臣的子孫,也是模仿元朝軍官世襲之制。
八旗綠營制。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綠營為主。清朝駐防的旗兵,和漢人分城而居。清代的漢兵,謂之綠旗,亦稱綠營。清代中葉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為主,內亂以綠營為主的。八旗兵在關外時,戰斗之力頗強,但是入關后腐敗亦頗速。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國時期,綠營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國之后,清軍主力以湘軍、淮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