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中華古韻,向有十大名曲一說。這十大古代名曲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
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后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后,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嗎?”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后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伯牙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鐘,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并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并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后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筑一琴臺,以資紀念?!陡呱搅魉芬磺讳浫虢鸪?,于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廣陵散
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組曲之一。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遭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托?,F存琴譜最早見于《神奇秘譜》又一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筑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與正史有出入)。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后人曾為古琴曲《廣陵散》所加分段標題,有的以與故事相應的情節取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與這個悲壯的傳說也確有不少相通之處。《神奇秘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后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絕響,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將它譯奏出來。樂曲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據《琴議》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并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此曲琴譜最初載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不僅廣為流傳,而且經過加工發展,形成段數、定弦、調式、意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對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后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F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十面埋伏
傳統琵琶曲之一?!妒媛穹窐非枪?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又名《淮陽平楚》:譜最早見于《華秋頻琵琶譜》(1819)。明王寶(1598-1662)《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樂會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陽簫歌”,1864年前成書的《今樂考證》稱為傳統琵琶曲《夕陽簫歌》,1895年被改編為《潯陽琵琶》時已將以來的六段編成十段,各段分別借用唐代樂府題名,至1932年改為民樂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來“秋意晚江別”而發展成比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優美。解放后用樂隊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畫面: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臺,5、水云深際6、漁歌唱晚,7、回瀾拍岸,8、橈鳴遠籟,9、欸乃歸舟,10、尾聲。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漁樵問答
樂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采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于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胡笳十八拍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反應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后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F存的曲譜最早見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沙那俑琛逗帐伺摹?,初見于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曲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漢宮秋月
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的情緒。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是劉天華先生所傳?!稘h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歷來有“大陽春”和“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兩種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的樂譜;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1951)所傳,全曲只有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的樂曲。“起”部標題名為“獨占鰲頭”,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結構上的擴充和緊縮等民間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并以半輪、推拉等演奏技巧潤飾曲調,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樂曲開頭的八小節在后面循環再現,是全曲各個部分的“合頭”。“承”部共兩段:“風擺荷花”和“一輪明月”。在八小節“合頭”再現以后,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情緒比“起”部更為熱烈。“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三段,這是一個對比性的段落。
《八板》變體運用分割和倒裝、變化節奏等方法加以展開,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彈出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合”部標題為“東皋鶴鳴”,再現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擴充。通過慢起漸快的速度,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并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使全曲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