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
科學的偉大進步,來源于嶄新與大膽的想像力;你知道哪些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篇1】
居里夫人
其實在世界上,相較于男性科學家而言,“出圈”的女性科學家其實并不太多,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對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居里夫人還曾經兩次榮獲諾貝爾獎,不過,最終她本人卻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而患病去世。
那么,居里夫人是如何被自己的發明給“害死”的呢?為了科學研究,居里夫人常常廢寢忘食地忙碌著自己的工作,為了方便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想法,她隨時隨地都會攜帶著一本筆記本,同時,她也會將一些研究物質放到自己的口袋中。
由于長期接觸到放射性元素,所以日積月累下,居里夫人的身體也受到了重創,包括一直到今天為止,居里夫人生前留下來的筆記本上,還攜帶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由此可見,當時她長期處于高危環境中,受到的影響是多么的巨大。
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篇2】
回到祖國的錢學森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歷程。他迫不及待地投 身到祖國的航空、國防建設之中。
1955年冬,錢學森參觀了陳賡大將領導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 交談中,錢學森堅持一定要發展中國人自己的導彈、火箭。1956年,錢學森 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意見書中詳細地闡述了中國導 彈、火箭工程的發展、建設規劃,這份意見書立刻受到黨和中央的高度重視。
同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南海接見了錢學森,毛澤東同志的和藹、親切、平易近人, 都讓錢學森印象深刻。在國家政府的扶持下,錢學森隨后成立中國第一個火
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錢學森作為眾多科研
學者的領頭人,為了讓這些從未接觸過導彈的學者們盡快地融入到導彈、火 箭的建設發展之中,錢學森首先給分配過來的156名大學生和教授講述了 《導彈概論》,并親自擬定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相關專業的學習計劃。
六十年代,中蘇關系迅速惡化,蘇聯將所有援華的科學家全部撤走,同 時將支援中國的工業項目的合同全部撕毀。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錢學 森和眾多學者一樣,吃粗干糧、睡帳篷,他們同甘共苦。雖然國外技術死死封 鎖,但是錢學森的隊伍也能攻克重重難關,終于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 發射了第一枚導彈。這個時間距離蘇聯撤走科學專家僅17天,當時在酒泉 發射場的聶榮臻元帥十分激動,他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轉折點! ”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并在兩 年之后的10月27日,完成了中國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對地導彈的發行試 爆實驗和中國原子彈、導彈相結合的實踐,使我國的國防力量達到了世界尖 端的位子,震驚了全世界。
1965年,錢學森又向中國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我國人造衛星的建議。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的 發展又步上了一個高臺階。
錢學森不光是我國航空科技、導彈火箭科技上的功臣,也是我國高端軍 事科技的奠基人。1998年,錢學森就關于軍事科學做了系統的闡述,他說: “軍事學是軍事科技的基礎理論,軍事運籌學是技術理論,技術應用學是軍 事系統的工程理論。”
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篇3】
扁鵲是盡人皆知的神醫,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鵲的兩個哥哥也頗懂醫理。
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 3 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鵲答:“我的大哥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鵲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的時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鏟除病因,反而覺得他的治療沒什么明顯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我們鄉里流傳。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經嚴重的時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用麻藥讓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遠遠大于我的兩位哥哥。”
文王嘆道:“你說得好極了。”
《韓非子·喻老》記載的《扁鵲見蔡桓公》:
名醫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里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問他。
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里,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這故事說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多數人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疾病是由點滴的小疾病逐漸嚴重到大疾病的。
就如《皇帝內經·素問》中講到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篇4】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里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里。
據史書記載,他 10 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后來,他終于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后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的 2500 顆星星,并且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和能飛行數里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 17 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歷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 1700 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河南省南陽縣的北面有張衡墓和平子讀書臺,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
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篇5】
亞歷山大·波格丹諾夫
這名科學家的身份照比居里夫人,是要復雜許多的,因為他同時進行多個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他還是一名科幻小說家,而且出版的小說作品還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名科學家的大腦思維是非常跳躍的,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來形容他,那就是“思路清奇”。
在100年前,這名科學家再次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讓人類可以延緩衰老,甚至是永葆青春。那么,這究竟該如何去做呢?
這名科學家認為,只需要將年輕人的血液換給老年人,那么,當擁有了年輕的血液后,也就意味著老年人會再次煥發青春。
要知道,這種換血的做法,在當時的科幻作品中都不多見,可以說亞歷山大·波格丹諾夫的想法真的是非常超前了,而且他也是實干派,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他還不惜拿自己來作為實驗對象。
更加有趣的是,為了讓大家都相信他,他還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換血之后感覺自己變得更加年輕了。不過,最終因為輸入的血液是來自一名傳染病患者,這就導致他也被感染而死掉了,而且一直到今天為止,他的觀點也沒有被證實,這意味著,亞歷山大·波格丹諾夫白折騰了多年,最終死個不明不白。
表彰偉大科學家素材事例【篇6】
亨利·溫斯坦利
對于長期在海面上航行的人來說,看到了燈塔,等于看到了岸邊,也等于看到了希望。那么,你知道燈塔的發明者是誰嗎?答案是一名來自于英國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叫亨利·溫斯坦利,為了讓船員們可以更好地知道距離岸邊還有多遠,所以,在18世紀初,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座燈塔被建成了。
看到這里,可能大家會說,燈塔的發明在今天也是被應用的,而且從人類發展來看,燈塔也是一項挺不錯的發明,亨利·溫斯坦利是如何被自己發明的燈塔給“害死”的呢?
這就需要從亨利·溫斯坦利的“盲目自信”來開始說起了。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很難和自然進行抗衡的,在自然力量的面前,人類簡直顯得太渺小了,但是,亨利·溫斯坦利卻認為,自己建造的燈塔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建筑,認為它可以抵御任何自然力量。
結果事實證明,話是不能說太滿的,燈塔建成后不到3年,就因為一場颶風而吹得支離破碎,在燈塔上的亨利·溫斯坦利也隨之死于自然力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