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名人故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知道哪些淡泊名利名人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淡泊名利名人故事簡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今淡泊名利的名人故事
陶淵明
陶淵明辭棄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周敦頤拒絕官場腐敗,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佳話。他們都學會了拒絕名利與金錢的誘惑,他們是我們的楷模,因此流芳千古。
萊特兄弟
1903年他們成功地完成首次飛行試驗后,兄弟兩人名揚全球。 雖然成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們卻完全沒把聲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寫自傳,不參加無意義的宴會,也從不接待新聞記者。 有一次,一位記者要求哥哥維爾伯發表講話,維爾伯回答說:“先生,你知道嗎,鸚鵡喜歡叫得呱呱響,但是它卻怎么也飛不高。”
關麟征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于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蔣介石飛往臺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其間蔣介石、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臺灣任職,并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錢鐘書
當代大學者錢鐘書,終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鐘書的防線,最后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鐘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鐘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鐘書講40分鐘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鐘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后,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錢鐘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議論文)
錢鐘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報11月錢鐘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鐘書一概堅辭。
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跡
古語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流動的靈魂,水清澈無垠。智者樂水,是愛于水的淡泊,愛于水的澄凈。人的深諳、智慧,也只有在如水的淡泊中,方能顯現。
漁民,生活在海邊的這群人們,深受著海水的濯洗,過的是常人眼中單調的打漁生活。然而,漁民們在無垠的海上,被滔天的海浪磨礪著,被大海廣闊的胸襟陶冶著,活得是那么簡單,卻又是那么質樸。我母親小的時候也是生活在海邊的,兒時海邊的回憶,總是令她無法忘懷:大海總能帶給那群善良、質樸、淡泊的勞動者以簡單的快樂。于是我愛海和漁民了,愛他們尋找著一份淡泊。
也許你認為漁民算不上智者,但我認為享受簡單,遠離復雜,享受樸實,遠離功利,這就是淡泊給予他們智慧,純粹的無雜質的水賦予的生活之道。
由于淡泊名利,陶淵明選擇隱居,遠離世俗,追求東籬飲酒、西疇放歌、南山采菊、桃源耕田的理想境界。杜甫深懷對百姓的同情以及對統治者的控訴,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之句,卻全然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有多清苦,還擁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胸襟。
他們,是智者,生活在淡泊中清苦里,骨子里卻心比天高,有自己所滿足的精神理想。這也正如水,看上去一無所有,卻包容了萬物,豐富的大千世界在其心中。
袁隆平,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有著一顆為世界奉獻的心,正如水有著趕走干旱、滋潤綠地的渴望。"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是對他的寫照。
漁民簡單的生活,是如水的淡泊;隱者物我兩忘,是如水的淡泊;像袁隆平一樣播撒智慧、小視名利的人們,是如水的淡泊。
淡泊名利的現代名人事跡
淡泊是寒冬時節傲然開放的梅花,堅守著自己潔雅的操守,放棄了大紅大紫的追逐;淡泊是暖春三月奮然抽芽的小草,堅守著自己平淡的品格,遠離了高大雄偉的追求;淡泊是金秋時節獨握鋤頭的陶潛,堅守著自己質樸的心靈,拋棄了污濁官場的屈膝。
淡泊可以使一個人的素質得到提升,靈魂得到凈化。一顆遠離擾擾凡塵的心。可以感悟出世間的美好。諸葛亮寄居于南,品讀詩書,感受自然,終成一代名仕;雷鋒寄心于平淡,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終成時代楷模;沈浩托心于小崗村,一心為民,排憂解難,終成時代先鋒。假如諸葛亮一心追求權貴,一心想擁有高官厚祿,他又怎么會領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如雷鋒想成為“一品高官”,放棄行善,他又怎么會成為人人效仿的模范?假如沈浩渴望金錢利益,總是追逐著最高的官職,他又怎么會贏得一方鄉親的愛戴和尊敬?只有將自己的心靈回歸平靜,才可能會成為“一品百姓”。
淡泊可以培育一個良好的社會風尚,營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一個人的寧靜,可以使一群人致遠。吳孟超沉心于肝臟研究之中,以醫德治愈了一位位病人,社會上也逐漸有了一種“醫德為先”的治病潮流;白方禮投身于慈善事業之中,以愛心幫助了一位位學子,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效仿白方禮老人的善舉。只有不斷立足于平凡大眾的生活中,吳孟超才會贏得人們的贊譽,人們也才會以其為自己行事的榜樣。只有不斷奉獻自己愛心,追求一種平淡的生活,白方禮才會成為后人心中的人杰,社會上才會不斷涌現出更多的白方禮。
淡泊可以幫助一個國家的繁榮強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真正的賢人是不會計較得失的,因為他們一心投身于事業之中;而小人是百害無一利的。因為他們只會追名逐利。錢學森放棄美國的高薪,毅然回國,投身于科技研制之中,終使中國國力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沒有像錢學森這樣于淡泊中明志的賢臣,又怎么會換得祖國的迅速崛起?正因為祖國中少了一些汲汲于名利,只為做高官的小人,祖國才會不斷發展,不斷繁榮。
梅花凌寒獨自開,讓人們記住了它的淡泊;小草一生默默無聞奉獻,讓人們記住了它的寧靜;陶潛性本愛丘山,讓人們記住了他的高遠,他們雖然沒有很高的官職,也不是“一品大員”,但他們是一位位光彩照人,彪炳史冊的“一品百姓”!
將心歸于平靜之中,這樣才會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才會成為“一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