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范仲淹的故事
宋朝時,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名相范仲淹;你是否在尋找“名人范仲淹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范墉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給山東的一位朱姓大戶,他也改名為“朱說”。范仲淹成年后,從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憤之下,發誓“男兒當自強”,要自立門戶,重振范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求學。雖然應天府是“公費讀書”,但范仲淹生活費用還得自理,“依戚同文學”,過得十分艱難。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困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繼續攻讀。一個同學是應天府留守(官階相當于今日之“市委書記”、“市長”)的兒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卻一口不嘗,聽任食物變壞。同學怪罪起來,他長揖致謝,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領了,謝謝!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學會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
范仲淹在應天府讀了五六年書,成績優異,便有了一個遠大的人生理想。據《能改齋漫錄》記載,范仲淹應試前,特到祠堂求簽,咨詢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暗中祈禱:“如果不能當宰相,希望能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于是,他惱火了,擲簽于地,慨然長嘆:“男子漢大丈夫,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還有什么活頭!”這就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名言的來歷。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恒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后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后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后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后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范仲淹是一個銳意進取、熱烈執著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無為,未免有點灰心、有點牢騷。一天晚上,他看著《三國志》,突然覺得十分沒勁:這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無百歲”,還不如“劉伶一醉”!第二天,他叫來好友歐陽修。兩個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他新作的《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癡呆、老成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回避?!彼洁l間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鮮花盛開,鶯蝶飛舞,就自嘲起來:“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淵明!好笑的是,當年的理想竟是什么良相、良醫!”又作了一首《定風波》,節缶高歌: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但這種頹廢消極的狀態還沒有持續多久,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就發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并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歲、滿頭白發的范仲淹,緊急掛帥,風塵仆仆地趕往西部戰場。秋天的邊塞,與繁華似錦、車水馬龍的京都宛如兩個世界:萬物凋零,到處都可見斷壁殘垣、尸骸廢墟、難民流離。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見斜陽下,寒霜滿地,孤城默然矗立,長煙寥寥,連大雁也不想停留,嗚咽著向南飛。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燈填了幾首《漁家傲》,寄給在京城的歐陽修,開頭都是“塞下秋來”,現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下面這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綺麗的“花間詞派”,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氣勢悲壯蒼涼,意境雄健剛烈,可謂是“大宋第一首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歐陽修非常欣賞,贊嘆之余,又戲謔道:“希文,你動不動就是‘塞下秋來’,真個窮苦的邊塞主兒!”歐陽修到底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無法體會“孤城閉”、“歸無計”、“征夫淚”的苦難、凄涼和悲痛,以為取勝真的是“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竟然羨慕朋友上戰場“真乃大元帥之事也”,還急切地祝賀他,“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
范仲淹政治貢獻
實施新政
主詞條:慶歷新政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北宋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慶歷五年(1045年),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
慶歷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修捍海堰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時,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后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蘇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后,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昆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贊揚,還澤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賑災濟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并將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皇祐二年(1050年),吳中發生大饑荒。此時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調集糧食賑災,一面大規模興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負責飲食。通過這種方法,“日無慮數萬人”,使杭州局勢穩定,沒有出現災民流徙的情況。 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時,逢河朔饑荒,范仲淹又成功地運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糧價,又幫助青州百姓渡過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
范仲淹文學成就
散文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后潛伏著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系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范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鐘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沖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于萬物并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于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及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詞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艷情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于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艷情者,也有跳出艷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范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辟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艷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艷情之作(《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園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著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后世詞壇產生著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