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你是否在尋找“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精選篇1)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筑起高高的城墻,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筑的城墻,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墻,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
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墻縫。
后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里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后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后,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精選篇2)
孟生姜哭長城,哭倒長城十萬八千里!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墻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后,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聽說后,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后經村里人調解為:女娃娃屬于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并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備成親。天有不測風云,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于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筑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后,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于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長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后,宿愿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 投海自盡了。
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聽后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精選篇3)
說起長城,不少人都容易聯想到秦始皇修長城、孟姜女哭長城,以及長城沿線民族之間對峙征戰和等景象,長城甚至被一些人誤認為是暴政、戰爭的代名詞。一些研究者將其視為封閉保守的象征。
“應全面客觀認識長城的歷史作用,迫切需要為長城正名。”董耀會說,從歷史整體看,長城的修筑有效規避了戰爭。作為調整游牧和農耕兩種生產方式的手段,長城大幅度減少了軍事沖突,起到了規范、調整作用。
董耀會認為,不少長城關口都是茶馬互市,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長城內外雙方互相依存,誰也離不開誰,它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標志,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剛等專家認為,“從根本上來說,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守。從中國傳統文化上來講,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求同存異、文化包容、共同發展等理念,自古以來就熔鑄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
山西長城保護研究會發起人張秉法、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劉智敏等多位專家表示,從春秋戰國開始,我國北方政權多次修筑長城,前后持續近2000年,長城代表著守望家園、守護和平,代表著防御與和平相處,而非擴張和侵略。
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精選篇4)
每當想起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北京去登長城的情景時,我的驕傲之情便永樂在心頭,好像現那時候的情景,發生在昨天一樣,歷歷在目于我眼前。
那時候我們在長城腳下,我認識了一個和我差不多大年級的小朋友,這小朋友叫小輝,還有一個聰明漂亮的姐姐,這個姐姐,我怎么向她詢問名字,她都不肯透露。我們3人一起跑步往烽火臺上跑去。我們一起比賽,看看誰能第一個先上到烽火臺上面。沒想到的是讓我意外,居然那個比我還小的小輝第一個跑上了烽火臺,我卻落在他的后面,再看看那位漂亮的大姐姐和爸爸媽媽,他們更是比我慢了好多拍,在我爬上了烽火臺之后,他們還在繼續爬著,過了很久,他們才爬了上來。這樣的比賽結果,讓我感到了,太人雖比我們小孩大,力氣比我們大,但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也能勝過大人。站在幫我臺上的我們,看向長城周圍的風景,感受到了一股神清氣爽的感覺,我不禁發出了感嘆:"原來長城上的風是那么的奔放,那么灑脫,那么自由。"
我們在登上了工作臺之后,要繼續著我們旅途的腳步。我們繼續往上爬,來到了長城最盡頭的一個景點。在這里觀看整個長城,長城猶如一條長長的巨龍,躺在這山腰之間,顯得異常威武,顯得十分雄偉。在長城上空看長城,覺得這條長龍就像會動一樣,在這崇山峻嶺之間穿梭,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聽旁邊的旅客說,這長城的形勢非常陡峭,這為古代戰爭帶來了方便的天然優勢,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候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他們的臺階之間相距的距離十分之高,這臺階和臺階之間,是用鐵鏈給相連在一起的,為攀登者作作為扶手。長城上的每一個烽火臺,都像一個高高的巨人,旅客站到上面,仿佛就站在半空中,往上一看,猶如摸到了天際,往下一看,猶如看到了萬丈深淵。
長城,是古代辛勤勞動人民的結晶,是古代人民用他們鮮紅的血,一點一滴地徹成而來的,這可是凝聚了多少古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才創出了今天如此偉大的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要是來北京,我一定第一時間爬到長城上面,站在長城的每一個磚塊上,感受長城的偉大,感受長城的魅力,并且還拍下照片,為我和長城留下美好的回憶。
關于長城的故事與傳說(精選篇5)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國號為明。是時,他封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受領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達領兵北伐,一路征戰,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領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環貼睦爾得此消息,心驚膽戰。他先在清寧殿與后妃、太子商議,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見群臣,發表主張。大臣們聽后意見紛紛,吵鬧得端明殿內一片混亂。
宦官伯顏不花放聲大哭說:“世祖忽必烈開創的天下,陛下應當死守,怎么能棄呢?”妥環貼睦爾在殿內徘徊一陣,嘆了口氣說:“時至今日,豈可再當宋朝的徽欽二帝!”他覺得與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這天的黑夜里,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北去。
天剛放亮。皇室車馬一行已走在關溝道上。他是很熟悉這條路,只是今日走來,百感交集,不禁連聲長嘆。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后,把原舊都和林(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蘭旗境內)稱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部,“歲以為常”。“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衰龍。”關溝是帝王往返必經之路,于是得到重點開拓,大興土木,展寬道路,險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廟于道旁,乞求神靈保佑。
最大的一座是大寶相永明寺,建有花園,帝王下榻的行宮和壯麗的、過街塔。過街塔遺址,便是今天還能見到的“云臺”。那時,關溝道上十分熱鬧,有僧人寫詩道:“礫中十里號五里,道上千車聯萬車。”妥環貼睦爾這回在關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觸景生情不禁熱淚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宮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過去,來日未卜,更是痛苦萬分。
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過街塔前,這是妥罐貼睦爾登上帝位十周年時赦建的佛塔,本以為如此功德,禪靈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過了甘多年內憂外患不寧的歲月,眼看就國破基搖了。寺院僧人照例趕緊設置祭壇,燃燭焚香。妥歡貼睦爾,無心久留,佇立一會幾,就滿面愁云的趕忙上路了。日暮時分,車騎登臨八達嶺山口。在北大紅門下,他回身遠望那暮靄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見了朦朧中的大都,泣不成聲,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從此,妥歡貼睦爾與關溝御路永別了。
妥歡貼睦爾北逃,是元朝滅亡的標志。朱無璋稱贊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賜給他一個“順帝”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