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傳記的圖書推薦
榜樣的力量從來都不可小覷,讀名人傳能夠激勵我們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人。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名人傳記圖書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好的傳記的圖書推薦(精選篇1)
1. 《三國奇士與國士》 暢讀三國才德之士的歷史故事,一窺三國奇士與國士的智慧與才能。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
——清代史學大家趙翼
三國之所以精彩,關鍵就在于曹、劉、孫三雄從無到有地聚眾用士、開疆辟土的過程,以及彼此間奇謀迭出,高來高去的明爭暗斗。其間的過程決非獅子對兔子的一面倒戲碼,而是龍與虎間的高手大對決。
2. 《邱處機與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與邱處機究竟談了什么,能使這位蒙古帝國的締造者如此重視?
1222年,在中亞興都庫什山腳下成吉思汗的大營中,邱處機與成吉思汗第一次見面。他們一共進行了三次談話,每次談話成吉思汗都將身邊的人全部遣出帳外,密談后,成吉思汗甚至還專門下令:有關內容作為最高機密,絕不許外傳!
隨丘處機遠赴中亞的弟子,成吉思汗最信任的契丹族官員耶律楚材,從各自的角度對相關歷史事件進行了記錄,他們的記載留傳下來,使我們可以揭開這一秘密。
3. 《宋慈洗冤》 宋慈首次將中醫藥學成果和刑獄檢驗經驗結合整理,為后世官員斷案指明方向;其《洗冤集錄》影響中國法律文化達六百年之久。
青年學者錢斌先生繼在《百家講壇》講述《千年一筆談》之后,再次推出宋代科學文化專題。
本書窮十余年研究,以科學史的視角,勾勒出宋慈的成長經歷,解析他成為“法醫學之父”的社會、歷史原因及個人因素,介紹了《洗冤集錄》的主要內容,并對其科學手段進行說明。
4. 《九刺客》 立山通過實地走訪和查證資料,還原了要離、曹沫、朱亥、荊軻等先秦時代九位刺客的悲壯人生。
目錄
開篇:“小人物”與大時代
曹沫:劫持者的身份謎團
專諸:刺客之道的開創者
要離:一個刺客的罪與罰
組麂:殺與不殺的兩難抉擇
豫讓:當復仇成為一種儀式
聶政:刺客“變形記”
朱亥:配角的精彩人生
荊軻:個體與國家的糾纏
高漸離:刺客之道的極致與終結
最好的傳記的圖書推薦(精選篇2)
1. 《漫話中國人》 精選中國知名作家、學者的作品,領略中國不同地區的人情風貌,體驗多樣的地域文化、民俗風尚、以及群體特性,認識普通中國人的形象。
目錄
到底是上海人 張愛玲
合肥人 黃書泉
廈門島與廈門人 易中天
會受活的西安人 楊牧之
香港人的“時間觀” 鄧豐
北京人速寫之一 梁曉聲
大草原和蒙古人 郭雨橋
漫畫廣州人 戴勝德
湖南人的性格 劉健安
澳門人不好賭 陳立宇
2. 《漫畫老子傳》 以漫畫的形式圖解了老子的一生。
目錄
序:東方智者的低語
第一章 聰穎少年
第二章 入周求學
第三章 孔子問禮
第四章 高論生死
第五章 函谷著書
第六章 點化陽子居
第七章 再授孔丘
延伸閱讀:
《趙公明傳》 以漫畫的形式圖解了趙公明由人到神的身世述要。
3. 《非常師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史上最偉大的老師和最出色的學生,孔子所創辦的教育代代相傳,影響力遠遠超過任何帝王。
在儒家思想的創造過程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假如沒有這批優秀的學生,還會不會有這位中華民族的圣人?
弟子有被貶、被罵、被諷刺挖苦甚至被開除學籍的,他們為什么始終對老師癡心不改?
隱士罵孔子,孔子卻敬隱士,個中的真諦是什么?
延伸閱讀:
《孔子與儒家》 了解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及其與儒家發展的關系。
4.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 現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先生早年關于儒家的講學記錄。
梁漱溟,原名煥鼎(1893-1988),字壽銘,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廣西桂林,順天中學堂畢業,其后皆自學。
梁先生講儒家思想歸納了14種態度,并非就《論語》字面上推衍出來的,而是從孔子的生活實踐中歸納出來的。這是梁先生與一般研究孔子學者所不同的地方。
最好的傳記的圖書推薦(精選篇3)
1. 《我的父親羅家倫》 羅家倫是“五四”愛國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曾任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校長,是為我國現代教育做出很大貢獻并產生極大影響的教育家。
他與傅斯年等人共同創辦的《新潮》雜志,使之成為當時繼《新青年》后倡導新文化運動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他是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改組舊清華,為現代化的清華大學發展奠定了方向;
他亦是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十年“重建”,遂使中大有“民國最高學府”之稱謂;
2. 《詩侶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朱生豪之子朱尚剛為其父母作的傳記。
“正義凜然,貢獻巨大”,一生為譯莎劇“功績奇絕”。
——曹禺
本書從兩人的幼年寫起,一直寫到兩位老人的去世。在書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關于兩人真摯美好的感情。書中分別講述了兩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求學的過程,以及兩人從相識到相戀,最后走到一起的經過。
3. 《長相思:梁實秋與程季淑》 本書是作者飽含真情懷念父親、母親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從一個家庭的角度間接反映了歷史的演進過程。
作者的父親梁實秋,母親程季淑,相濡以沫,恩愛一生。
作者是家中幼女,自幼體弱,備受疼愛。在父親去世后她為減輕痛苦、寄寓離情而寫成一系列散文,也是完成對父親的一份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