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名人軼事
名人軼事的意思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奇怪的事。那么你知道哪些中國近代名人軼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近代名人軼事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1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國總統蓬皮杜應邀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周恩來全程陪同了蓬皮杜總統在中國的訪問。這既是法國也是西方國家第一位元首應邀訪華。它有力地推動了中法關系的發展并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準備乘法方專機回國,周和部分官員到機場為他們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飛機場送行時,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機場為蓬皮杜送行的群眾,他們冒著磅礴的大雨,淋著雨整齊地列隊站在那里。在告別時,我方派專人為蓬皮杜及隨行人員撐傘,準備送他們上飛機。不過,西裝革履的蓬皮杜總統,冒著大雨不打傘。
當時,周的身體很差,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于是,警衛便想給周打傘。周一把推開雨傘,有些生氣地說:“法國總統沒打傘,而且還有這么多群眾都淋著雨,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像群眾那樣呢?”聽了周的這番話,警衛和后面的領導都覺得不好意思起來,也都紛紛把傘收了起來。
周在病痛中依然抱病頑強工作,而且非常注意外交禮節,關心、尊重群眾,這讓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2
宋時,張詠在成都,聽說寇準當宰相的消息,告訴他的屬官說:"寇準確是罕見的人才,可惜他的學問還不夠。"這話很快傳到了寇準耳里,他覺得張詠的話是有道理時。后來,寇準出任陜西,張詠恰好去官從成都回來,寇準供設帷帳,盛情款待。張詠將要回去,寇準親自送到城郊,臨別-德育名人小故事
時問道:"您有什么教導我嗎?"張詠見寇準恭恭敬敬,尊重比自己職位低的人,心中暗暗贊賞。他說:"《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不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回到家里,找出《霍光傳》認真研讀起來。當讀到"不學無術"一句,不禁笑了起來,恍然道:"這就是張詠說我的那句話了。"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3
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稱為"獨弦琴上練出來的小提琴家"。他的藝術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據說,曾因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堅持獄中學習。他在獄窗邊,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堅持苦練,幾十年如一日,終于在演奏技巧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創作和演奏,奔放不羈,富于激情,對同時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較大的影響。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4
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5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了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絳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由楊絳所著的《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6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與寬容的思想滲透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讓它們發揮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寬容的智慧:
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的故事體現了寬容的魅力,閃耀著教育者的智慧。寬容是一種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寬容,更需要給寬容一個生存的空間,讓寬容“復活”。俗語說:過猶不及,有時候制約太多、束縛太緊,反而不利于發展。
六尺巷傳奇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墻。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墻后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7
電報迷與看報迷——堅持
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里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后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么班呢?這對于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于是他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持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臺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后,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于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制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里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后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于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8
富蘭克林.填寫《美德分類表》 著名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培養自己節制、恬淡、守秩序、果斷,儉約、勤勉、真誠、公平、穩健、整潔、寧靜、堅貞、謙虛的美德,特為自己制定了一張《美德分類表》,并且每星期預備一本冊子,把這十三種美德記錄在冊,隨后畫出七行空格。每到晚上,都要做一番自省功苦,如果日間犯了某一過失,就在相應的空格子里記上一個黑點。過了一個星期,再換一本冊子。他希望通過常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夠消滅這些代表缺點的黑點。
我們不認為每個人都有必要制訂富蘭克林那樣一個分類表,更不認為這是改變不良道德的唯一形式。但我們要效仿富蘭克林"慎獨"的道德修養方法,在無人監督的時候,在-德育名人小故事
細微之事、意念萌動無人察覺之時,也能自覺地按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實行自我監督。
中國近代名人軼事精選篇9
身殘志堅的作家安意如
安意如,一個身殘志堅的女孩,她有著自己的夢想。《觀音》是出自她之手的新書,這是一本關于元雜劇的賞析類作品。下筆之前,她料到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與唐詩宋詞不同,元雜劇是冷門中的冷門,她堅持不懈沒有放棄。不僅一年之內連續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成為第一位靠解讀古典文學出名的青年作家,而且使她的《觀音》在繼《梅蘭芳》之后讓京劇再度升溫。
或者,你不能相信這位著名的青年作家竟是靠拐杖來生活的,1984年安意如出生在安徽,因為早產缺氧,使她患上了腦癱,父母仍把她送到普通學校讀書。面對同學的嘲笑,她沒有因此而自卑,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