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秋節氣的氣候特點是什么呢?想知道就快快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立秋節氣的氣候特點是什么?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立秋節氣的氣候特點是什么?
夏秋交替在月下旬,此時內熱漸藏,金氣漸顯。當我們到了立秋的時候,內熱完全被隱藏了,金氣完全取代了內熱,成為了季節的主宰。因此,立秋的前一天是“開放日”。這次“熄火”并不是因為內熱完全消失了,而是因為內熱藏在土里,要到10月份才會完全消失。
因此,立秋節氣也代表金氣,金氣是秋天不太渾濁的氣。陽氣的生長過程是發散和上升,而陰氣的生長過程是收斂和下沉。所以古人把“秋”叫做“拉”,意思是萬物從此開始匯聚,殷琦從地下出來,萬物開始停止生長。
秋天的“秋”是由一個“粒”和一個“火”組成的,意思是在高溫下,五谷成熟。當然,原來“秋”字像蟋蟀或蝗蟲,秋天是蟋蟀鳴叫的季節,所以人們稱之為“秋”。“火”這個詞也意味著在秋收播種后焚燒秸稈。
古人把立秋節氣分為三個時期:“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立秋之后,金氣完全取代了內熱,金氣就是秋天的寒意,所以立秋之后,早晚有涼風。在寒意的作用下,清晨的草地上開始出現露水,知了們感受到了殷琦,開始歌唱。
因為立秋節氣代表著金氣完全取代了內熱,此時熱空氣的上升速度會變慢,高空的冷空氣層也開始下降。這個時候積雨云就容易大面積堆積。因此,立秋后容易形成長時間的連續陰雨天,秋后降雨與夏季不同,區域性特征越來越不明顯。
立秋喝“立秋水”吃“涼宵”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而川東的傳統習俗,立秋這一天老百姓要吃“涼宵”,即用優質糯米制作、再進行冰凍的粥。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
東北立秋飲食習俗
在東北,家里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大概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我們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隨著減肥的熱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帶來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餃子的時候被別人多搶走幾個餃子,這預示著減肥成果會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發福。
立秋節氣雨水多惹人樂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變化。諺語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之說,是提醒人們不可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候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諺語說“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因此立秋后降溫往往是由于下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天氣得出的結論。
人們喜歡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之說。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即“一場秋雨一場寒”。但立秋后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民間認為標志著“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其后果為“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節氣秋不涼籽不黃
古代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春節。因為諺語有“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之說,即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但還些地區有“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之說,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即“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此外,在立秋節氣中,提醒人們關注農事的諺語還有“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