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顏色的高溫預警代表什么級別
高溫天氣仍在我國部分地區活躍。高溫、高濕、強輻射天氣可使人體體溫調節系統、水鹽代謝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不同顏色的高溫預警代表什么級別,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溫預警級別顏色詳細介紹
高溫預警信號分三級,從小到大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部分地區有藍色預警。
藍色:48小時出現最高氣溫為35℃及以上。
防御指南
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暑降溫準備工作;
2、午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3、對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
4、高溫條件下作業和白天需要長時間進行戶外露天作業的人員應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黃色:連續三天日最高氣溫將在35℃以上。
防御指南
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暑降溫準備工作;
2、午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3、對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
4、高溫條件下作業和白天需要長時間進行戶外露天作業的人員應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
橙色: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盡量避免午后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對老、弱、病、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2、有關部門應注意防范因用電量過高,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負載大而引發火災;
3、戶外或者高溫條件下的作業人員應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4、注意作息時間,保證睡眠,必要時準備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溫藥品;
5、媒體應加強防暑降溫保健知識的宣傳,各相關部門、單位落實防暑降溫保障措施。
紅色: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
防御指南:
1、注意防暑降溫,白天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2、有關部門要特別注意防火;
3、建議停止戶外露天作業。
高溫天氣形成的原因
⑴太陽輻射。到了夏季,太陽直射點逐漸從南向北移動,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在此過程中,北半球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日照時間不斷變長,接收到的太陽熱量逐漸增多,氣溫也隨之升高。這是形成高溫天氣的基本原因。
⑵大氣環流。一方面,特定的環流形勢易形成高溫天氣。比較典型的就是有著“高溫使者”稱號的副熱帶高壓。盛夏季節,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著我國長江中下游一帶,由于副高內部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增溫強烈,同時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顯著,易形成高溫酷暑天氣。此外,大陸暖高壓、熱帶氣旋、熱低壓、弱冷鋒等天氣系統也會催生高溫熱浪。另一方面,大氣環流異常對高溫天氣的形成也有著直接的影響。比如若副高的位置、強度等發生異常就會引起高溫天氣的變化。
⑶地理因素。一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點也影響著氣溫的高低。比如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它們都屬于盆地式地形,易蓄熱,不易散熱,有助于高溫天氣的形成。又如因海拔高,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區就未出現過高溫天氣等。
⑷全球氣候變暖。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自然波動的影響,近130多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始終處于增長趨勢。過去的幾十年,每一個十年的溫度都比前一個顯著溫暖。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極端高溫事件也越來越頻繁。
⑸城市熱島效應。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建筑范圍大,使得城市地表的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有所變化,導致城市的溫度比周圍要顯著偏高。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熱島效應更加明顯,對高溫天氣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高溫天氣的危害有哪些?
高溫也是一種較常見的氣象災害,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都有一定的影響。高溫熱浪使人體感到不適,工作效率低, 中暑、患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等病癥的發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溫的水電需求量猛增,造成水電供應緊張,故障頻發。高溫加劇了 土壤水分 蒸發和作物 蒸騰作用,高溫少雨同時出現時,造成土壤失墑嚴重,加速旱情的發展,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持續高溫少雨還易引發火災,而 森林火災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高溫天氣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增加,造成溫室效應明顯,是全球氣溫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要逐步改變以煤為主要燃料的能源結構,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推廣使用太陽能電器,開發利用風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要轉向更環保的交通方式,推廣使用電動汽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2、科學規劃和布局城市建設。要通過嚴格控制大中城市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增長速度,加快小城市的發展;降低市中心區域的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根據本區域的主導風向等因素來規劃城市的道路系統,并使建筑物低層化和合理分散化、市內道路寬敞通風;增加城市綠化,調節市內氣溫和空氣濕度等方式方法來減緩城市的熱島效應。
3、適時開展人工降雨。有關部門應根據天氣情況適時開展人工降雨作業,以緩解高溫熱浪。
4、加強個人防護。⑴關注天氣預報和高溫預警信息,當預報會出現高溫天氣時,應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⑵盡量避免高溫天氣出門,尤其是在10:00—16:00時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若要外出,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帶上充足的水等。⑶盡量穿淺色、吸汗、寬松、透氣的衣服,并做到勤換勤洗。⑷加強營養。除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外(食用魚、肉、蛋、奶和豆類等)、還要補充必要的維生素(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西紅柿、西瓜等),并適量飲用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
夏季容易中暑的人群有哪些
1、老年人由于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容易中暑。
2、孕產婦因為懷孕或產后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逗留在通風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3、嬰幼兒的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較多,對散熱不利。
4、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積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癥狀卻出現得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熱加速。炎癥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于散熱而容易中暑。
7、營養不良的人因為營養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他們還容易反復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而中暑。
8、服用抗組織胺藥、抗膽堿藥、安眠藥等的人也會產生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容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