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的風俗飲食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處暑節氣的風俗飲食,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處暑節氣的風俗飲食
1、鴨子:“七月半鴨,八月半芋”,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2、涼茶:自唐代以來處暑煎藥茶的習俗已盛行。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會去藥店配制藥方,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有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好處。
3、龍眼:老福州“處暑”之后不再喝涼茶,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后泡稀飯吃,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
4、白丸子:老福州在處暑會吃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就是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
5、酸梅湯:“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
6、吃蓋澆飯:在過去,處暑是個社日。社日,就要有祭品,這就形成了一個民族食俗:蓋澆飯。米飯放上代表五行的紅黃藍白綠五種顏色的菜,于是在米飯上蓋上胡蘿卜、雞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蓋上勾芡的雞肉做的菜。
處暑節氣的含義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斗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達150°;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歷8月~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
1、溫度下降
在處暑時節,氣溫在不斷下降。主要原因是太陽不斷向南移動,太陽光照少了輻射也更低了,同時蒙古冷高壓向著內陸移動,帶來了更多涼爽。
2、秋老虎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涼意的,在某些南方地區,因為副熱帶高壓影響之下,熱氣卷土重來,溫度重新走高,感受到秋老虎的威力,某些地區可能因此產生干旱的情況,這個時候山林比較容易著火,一定要小心防范。
3、雷暴天氣
雖然說這個時候的雷暴天氣還不是很多,可能沒有夏天那么活躍,但是在華南、西南和華西等地區還是有著比較頻繁的雷暴天氣。處暑節氣全國大部分地區天氣都變得涼爽起來,人們可能會和家人朋友一起約著出門游玩等活動。這個時候雖然說花朵沒有秋天的多,但是還有其他美麗風光值得欣賞,確實是比較讓人開心的事情。
處暑之后還熱不熱了
處暑后天氣還會熱一段時間。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由于受短期回熱天氣影響,處暑過后仍有持續高溫,雖沒有夏天酷暑,但仍會悶熱,并且干燥,天氣由炎熱轉向悶熱。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它是代表氣候由炎熱向悶熱轉變的節氣。
處暑雖是氣溫趨涼的過渡節氣但偶爾也會出現反彈現象稱為“秋老虎”也就是出伏后出現的短期高溫天氣白天和夜間的溫差也變大這樣多變的天氣會給人們帶來許多疾病古語也有“多事之秋”來形容秋天。過了秋老虎,天氣基本上就變涼了。處暑節氣時,空氣中濕度降低,加上夏日余熱的影響,人體會出現“秋燥”癥狀。此時,經常便秘的人癥狀會加重,因為燥傷津液,容易引起腸道干澀。合理安排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干澀之物。
建議:養成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溫水的習慣,使腸道水分充足,有利排便。秋天有一個秋乏,這時候我們調整作息,緩解秋乏。人們在入秋處暑后常常會伴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調整夏天以來晚睡的作息習慣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適當午休、多伸懶腰,有助于緩解秋乏。
處暑養生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早睡早起身體好
處暑處于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人體也會變得容易疲乏,春困秋乏也就是這個道理,這段時間要早睡早起,多休息來調養身體。
宜調節起居作息,適當增加睡眠,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秋乏過盛。夜晚睡覺不應晚于23點。夜晚睡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氣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二、補充水分
處暑時節也是入秋的季節,秋季干燥這是人人皆知的,天氣較為干燥、少雨,人體會因此不適,發生諸如皮膚緊繃、起皮脫屑、毛發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結等秋燥現象。所以要多補充水分,要多喝水,還可以隔兩天敷一次面膜,經常保持皮膚濕潤也是處暑養生的方法。
三、多吃豆類食物
豆類食物有健脾去濕的功效,處暑季節很多人的脾胃都比較虛弱,可以多吃一些豆類食物,如紅豆、黑豆之類的,可以幫助除濕,少吃辛辣食物,也可以吃些茯苓幫助健胃去濕。
四、堅持午睡
處暑時節堅持中午睡一覺也很重要,因為經歷了一個夏天,飲食和睡眠都會使身體的脾胃變弱,除了要在食物上加以調理,午睡也非常重要,午睡時間不要求太長,十到三十分鐘就足夠了。
五、保護臍部,預防疾病
處暑節氣過后,天氣漸涼,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如果對臍部防護不當,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引發身體不適。而寒氣如果在小腹部位積聚太多,還會導致各種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六、少吹空調、電扇,保健康
處暑時節早晚溫差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發作,也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而經常吹空調、吹電扇,很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病;還可能導致腹瀉、胃炎和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