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應該吃什么傳統食物
處暑是24節氣之一,而處暑的到來預示著天氣的變化呢,關于處暑節氣應該吃什么傳統食物該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處暑節氣應該吃什么傳統食物,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處暑節氣應該吃什么傳統食物
滋陰潤燥的食物
處暑后的天氣多半以干燥為主,因此這個時候就應當多吃一些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制止燥邪損害。
除此之外飲食還應當以平淡為主,隨著水果的大宗上市,多吃些梨、葡萄、西瓜之類的水果,以此來滋陰潤燥。
酸性食物
進入處暑后肺經當值,我國西醫以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所以在秋天該多吃些酸性食物。
這個時候可以多吃橘子和山楂這兩種食物,以此來達到保肝護肺的效用。
維他命食物
在秋天必需要多吃些含有維他命的食物,比方番茄、鮮辣椒、茄子、土豆等,這些食物能補充人體營養從而避免遭到燥邪的傷害。
同樣還需要多攝取些堿性食物,比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這類食物同時還含有豐富的水分,是秋天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處暑養生的食材
①疏肝理氣,健脾生津潤燥,如豬肉、雞肉、白芍、百合、銀耳、木耳、梨等。
②疏肝健脾、益氣生津,如太子參、山藥、甘蔗、蜂蜜、芝麻等。
③清熱健脾益氣,如豬瘦肉、雞肉、百合、太子參、淮山、白術、茯苓、粉葛、沙葛、荸薺、薏苡仁等。
④清熱潤燥、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如山藥、甘蔗、山楂、荸薺、玉米、蜂蜜、太子參、玉竹、石斛、豬肉、魚肉、雞肉等。
⑤清熱生津、益氣養肝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參、蘿卜、茉莉花、豬肉、雞肉、淮山、梨、薺菜等。
處暑節氣的含義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暑”在古漢語里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根據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小暑、大暑、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后,氣溫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熱是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熱力要更甚,剛好處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俗語說,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這個意思。
同時,大暑這一時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時期。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大,就形成了即熱有悶的特點,也是人們最難受的“桑拿天”。最后的處暑,已經是立秋過后的節氣,雖有“暑”但處暑表示的是暑熱停止的意思。從處暑過后,暑熱結束,天氣轉涼就進入秋天了。
處暑是不是就涼快了
并不是。
在北方地區,處暑后由于西北季風盛行,從北方蒙古等地吹向我國大陸,帶來了涼爽,因此在北方地區會變得涼快。
而在南方許多地區,還是會受到東南季風的影響,天氣依然炎熱,但是早上和晚上的溫度又會較夏季降低,而且此時天氣還會逐漸變得干燥,我們稱之為“秋老虎”。
處暑節氣的特點
1.秋老虎
秋老虎發生在24節氣當中的立秋之后,屬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月-9月之間,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2.氣溫降低
處暑節氣氣溫下降明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晝夜溫差加大,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小露鋒芒。
3.雷暴活動
雷暴活動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它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主要集中在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此區域地區的人群出門前要看好天氣預報,預防淋雨。
4.秋高氣爽
在冷高壓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處暑過后,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如果空氣干燥,會帶來刮風天氣。
處暑節氣的風俗
1.開漁節
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每年處暑期間,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還有各種儀式和文化經貿活動。
2.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處暑吃百合鴨,像烤鴨、白切鴨、荷葉鴨、百合鴨、啤酒鴨等等,不但味道鮮美而且還能防治“秋燥”。
3.祭祀迎秋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古時候,民間認為自己的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有了祭祖的習俗。另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正是出行游玩的好季節,故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4.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在水中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